** 筷子與刀叉不同的際遇
今
日世界由西方文化所主導,尤其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文化,從語言、電影至於科技,幾乎一統天下。在中世紀的黑暗時代,基督教義就是西方人唯一的知識,知識也
就是基督教義。簡言之,當時西方的知識份子就是基督徒。中國也一樣,自漢朝董仲舒罷百家,獨尊儒以來,知識份子就是孔孟之徒。
知識就是促使人類進步的剌棒。知識是靠思想學術不斷交流激盪所展現的成果。西方的船堅砲利就是典型的成果之一。問題是為何西方的基督徒會產生船堅砲利?孔孟之徒不但沒有造出船堅砲利,還成為落後的禍首,甚至受譏為 “孔家店” ,罪至打倒。這兩類知識份子的際遇竟會有天壤之別,非常值得兩相比較,一窺究竟。
通常 ”西方” 表示拉丁文化的西歐。但本文專指 荷、英、法、德,即Dutch, England, France, Germany , D E F G 四個國家。亦即自西羅馬帝國覆滅後,仍屬蠻邦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法蘭克人(即:佛朗機人)、日耳曼人 (指:
德國、奧地利)。英國,在狹義上是指英格蘭,唯本文則將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英國與美國視為一体。中國則指海峽兩岸。但表示文化時,則包含中、日、韓、越、
琉,亦即其先祖曾讀孔孟之書的人。本文看來是孔孟之徒與基督徒的不同際遇,但實質上是自古以來,中國知識份子與西方知識份子的對照比較。更通俗的說法就是
看一下用筷子的人與用刀叉的人,有何不同。
**西方基督徒在思想學術上的變遷
中世紀時的西方 ( 專指DEFG ) 都
是由蠻邦的國王或貴族所統治,其實稱之酋長較為適當。這些酋長式國王最愛互爭權勢及土地。但其臣民的信仰及精神生活則歸於基督教的羅馬教會,亦即俗世之
事,受制於國王;內心思想,聽命於教會。簡言之就是一國兩制,人民同時分受王權與神權的統治。人有兩主,聽誰是好?真是何其不幸!唯不幸中的大幸是一些有
知識的基督徒,在這個政教夾縫中,獲得一些學術自由 ( Academic Freedom) 的
空間。那些藩邦蠻酋出身的的國王及貴族尚不懂得控制人民的思想,學術不太受王權的注意。這些國王又要多方排斥羅馬教會介入其國政,於是就讓西方人的思想,
在少許開放的溫床上,大放異彩。英國的牛津、劍橋;美國的哈佛、耶魯,都是從純粹神學教育,依靠開放自由的學風,劇變為培養新知的學府,真是始料不及,完
全出乎意料之外。政教專制的東方,包括康士坦丁堡、希腊,甚至俄羅斯,既無知名學府、更無啟發世人的學者,連神學方面的論述都遠遠落後於西方。宗教改革
後,德國新教徒為了發展自己的神學思想以及對付耶穌會,在各地普設大學。後來也因開放的學風,讓這些大學培養大量的自由派神學家、哲學家、科學家、甚至無
神論者。連悍衛教宗的前鋒,耶穌會所成立的學校都採開放態度,還歡迎新教徒的學生。西方的學術思想就在這種開放及容忍的環境下,推陳出新,不斷創造風潮。
就
以啟蒙時期直到維多利亞女王時代而言,在這三百年時間裡,西方的總人口應有上億人口。這些人絕大部份是知識不足的基督徒,無論屬於新教或羅馬教會,絕多迷
信於獲得救贖、以進天國,或等耶穌再世及最後審判。那些名見經傳、扭轉乾坤的的啟蒙人物,亦即一般歷史課本見到的名人,還不到一百人。如說:就是這百位思
想學術的先進者,將西方人從粗魯推進至文明,並不為過。這些著名的啟蒙人物包括:馬丁路德、喀爾文、開卜勒、笛卡兒、約翰洛克、盧梭、孟德斯鳩。他們幾乎
全都受到羅馬教會的譴責,學說列為禁書。但在羅馬教會控制之外的英、法、德、荷,
各種學說在相當開放自由的風氣下紛紛出籠,造成百花爭艷的榮景。各家學說經過辯証及競爭的篩選淘汰,逐漸匯聚成為社會主流思想,影響世人直到今日。試看那
位虔誠的基督徒,笛卡兒,他及其理性思想雖不容於羅馬教會,卻促成西方文化的啟蒙;更不必說那位宗教改革者,喀爾文,就是他的宗教改革思想促成以後英國的
清教徒革命、美國的立國及移民狂潮。 從西方的發展過程看來,這些少數的學者精英才是引領文明的原動力,成為西方進步的推手。同理, 中國若要從事根本性的進步,也需要一些具有創見、能夠引領民意、帶動風潮的專業學者及思想先進人物。這些人物的見解尚須在開放自由的環境下,歷經辯証及競爭的篩選,終為社會大眾所接納。古時西方的知識份子就是基督徒,中國的知識份子是孔孟之徒。西方的基督徒會產生 笛卡兒、喀爾文、盧梭、康德、黑格爾 這些引領風潮的啟蒙人物,那麼中國的孔孟之徒中,有沒有笛卡兒 這一類的人物呢。答案應是:有,而且很多。不同的是,笛卡兒及喀爾文雖是虔敬的基督徒,卻有機會提出異於羅馬教會的主流思想。中國的孔孟之徒則盡在皇權籠罩之下,中國的笛卡兒及喀爾文無法也不敢提出異於朝廷的思想,有技難伸而己。且看一下歷史事實如後。
** 中國古代知識份子,孔孟之徒,的處境
中
國遠在春秋戰國時,也是百家爭鳴。當漢高祖統一天下時,他自始就不尊重知識份子。只有一位儒生,叔孫通,靠著高明的迎逢手段,才獲重用。武帝時的董仲舒還
罷除百家、獨尊儒術。故自漢朝起,中國的知識份子只限於儒家,而且必須順服從權威才能存在。隨唐時代起,實行科舉考試制度。科舉雖有其優點,但缺點是把考
試作為選拔人才的唯一標準,不問經驗歷練,無分清濁都可進入官場。換句話說,皇帝以科舉考試,將全國的知識份子局限於儒家思想,其他學術思想沒有生存的機
會。更糟糕的是在皇權影響下,儒家思想遭受嚴重曲解,甚至違背孔孟思想。更諷刺的是歷代奸臣都是熟讀孔孟的投機書匠,專精於反其道而行。對投機書匠及奸臣
而言,孔孟之道早己成為:考試解題、作文破題,不過是當官之道而己。
當
清末飽受西方侵凌時,中國對西方進步的過程一無所知,朝庭高官的知識範圍狹窄而集中,只見其船堅炮利,又看到德先生及賽先生,就認為中國應捨棄封閉與專
制,改習西方特長。這本來沒錯,不幸的是當時的知識份子將孔家店與孔孟視為一体,一起打倒。反觀西方,西方文化根源來自基督教。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是四部福
音書,總共不過136頁,內容還大致重復;即使加上使徒言論的新約,總共也只有三百頁而己。但西方人就憑這幾百頁的內容,從愚昧無知,發展出浩如煙海的理論及思想,光只是哲學思想及道德信念就己汗牛充棟。在西方的社會結構裡,各種學說都能容許存在,只有 “適者生存、不適者滅亡”。
自啟蒙時代以來,很多西方人雖然拋棄宗教迷信,甚至發展出無神論,但仍有許多理性人物,選取教義中的道德部份加以發揚,影響西方文化至深。那些只講神祕亂
紀的學說,經過時間的檢驗,全遭淘汰而消失。中國為吸取西方學術而排斥孔家店的時候,卻將孔孟一起拋棄,顯然並非明智之舉,實在是一個錯誤的選擇。更不幸
的是孔家店的專制官僚体制並未消失,借殼又再上市,而真正的孔孟思想卻被打入冷宮難以翻身。或許這就是中國的知識學術落後於西方的根本因素之一:迷信外
人、遺失自信。
知
識才是進步的基礎,知識不會憑空而來,需要理性及開放自由的環境才能發展。尤其是學術開放的學府,更是發展思想,開創新知的泉源。自古以來,中國的知識精
英全被科舉考試吸入官府的窄門。中國著名的學者,包括:董仲叔、魏徵、王安石、朱子、王陽明,都是朝廷高官。他們身在朝廷,只能順從上意,學術及思想自然
難以獨立發展。西方的啟蒙人物,例如:笛卡兒、洛克、伏爾泰,皆來自民間,出自開放的學府,都是依靠獨立思考,發展出專業性的學術獨見。即使是英國的培根 (Francis Bacon) ,雖曾為詹姆士一世的高官,但其學術卻多是罷官出獄以後的作品。
** 為何:西方基督徒能?中國孔孟之徒不能?
那麼中國的學者,孔孟之徒,藏至何方?所作何事? 試看一下與文藝復興同期的明朝,當代只有南北各一的國子監,皆受皇權的高壓控制,監生只能苦讀古經及皇諭,不能從正反兩面思考問題。明朝還以八股取士,鉗制思想,終造成學術、知識的全面落後。當代孔孟之徒不過是: 有人星夜趕科場;有人辭官歸故里。通過科場為官的孔孟之徒必須順從皇意,沒有獨立思考、發展學術、凝具思想的餘地。辭官歸故里的孔孟之徒,充其量只能在家舞文弄墨。清朝孫髯翁曾在昆明大觀樓寫下180字長聯。自其: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 ,,,,,, 開
始,對仗工整,才華畢露。以其才華,若處於當時西方的訓練及環境,成就或許不亞於笛卡兒、伏爾泰。但在皇權專制下,只有一聯留世,其餘都付與蒼煙落照,只
嬴得幾許讚嘆。從這幅對聯就可感覺到作者莫名的無奈與落寂。這就是孔孟之徒,中國的知識精英,藏身之地。中國一直未能在學術及思想方面創新前進,其原因實
為帝王專制所產生的三個障礙:
- 學術及思想深受皇權及其官僚權威的鉗制及阻礙,難以發展。
- 缺乏開放自由、獨立思考的學府及環境,理性思想難以發揚。
- 只以成績取士的考試制度,嚴重束縳學術思想,局限於一井。
自
古以來,這三個障礙,讓中國不知埋沒多少人才及知識。在皇權專制下,不可能有大丈夫能面對皇權而不屈。中國尚未營造出適當的廣居及正位,讓中國的笛卡兒、
伏爾泰、開卜勒等人物登上台面,展現異於主流的見解。英美的法治保障個人的言行思想,即使言行冒犯權貴,亦可在法庭取得公義。在法治不彰的中國,人民自古
以來不知言論是否越界,更不知何時生禍,故人民習於掩飾思想。在這種背景下,學者不是百鳥朝鳳就是歸隱於巢,若耆言學術創新,無非是緣木求魚。加上考試不
止,只求中舉,作官為主,學術當然落伍。因此,只有消除這三個障礙,中國的知識精英才能出人頭地,再造百家爭鳴的盛況。別忘記,馬克斯就是在學術開放自由
的英國才能發展出他的理論。若他在俄羅斯,絕不會出現這位思想家,影響後世。開放的英國是因,馬克思的學術思想是果。中、西基本差異不過是:西方學者可以
自由奮翼爭鳴,去舊創新,而中國學者只能:非先王之道不敢道,畫框自限。
其
實,世界各民族或各國人民的才智分佈相同。理論上,即使中國的人才百分比是英國人或西方人的一半,中國的人才也應比英,美還要多。但中國一直是帝王當權人
物引領江山,眾星拱月成為主流。各方人才若不能隨波力爭主流,就會沈沒於茫茫人海。這也說明為何楊振寧、李政道、馬克斯、蘋果電腦的 Steve Jobs在英美的土壤就會變成喬木,在其母國只得是芸芸眾生。與其由當權人物費盡移山力氣製造一個中國蘋果,何如把中國打造成英美的良田沃土?
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