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侨报》日前刊载时评文章《守望乡土,让“故乡回得去”》,文章指,作为黄土文化、内陆文明的代表,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孕育了城市,中国人无一不是“农民的后代”。乡愁、乡土、故园,触及了中国人心中的柔软之处,中央推动城镇化,虽然重在城市文明的推进,却“感性”地提出要让城里人“记得住乡愁”, 告诫“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
文章摘编如下:
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先后召开:前者虽着眼于城市文明的推进,却“感性”地提出要让城里人“记得住乡愁”,要弘扬传统, “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后者亦罕见关注乡土文化的根本,告诫“乡土文化的根不能断”,农村不能成为“ 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记忆中的故园”。
作为黄土文化、内陆文明的代表,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孕育了城市,中国人无一不是“农民的后代”。乡愁、乡土、故园,触及了中国人心中的柔软之处,那瑞安放着每个人对家乡最本能的眷恋情愫。因为它,海外游子“几回回梦里回故乡”;因为它,漂泊在外的人总渴望“叶落归根、魂归故里”。
然而,在近些年高速运转的城市化车轮下,中国的乡村经历着一场现代文明冲击下的劫难。面对城乡差距,青壮年弃耕入城,像候鸟一般在大城市辗转打工,土地被抛荒;空心化的乡村,留守的儿童、妇女、老人地位弱势,不法分子趁势作乱;城市垃圾拉到农村,重污染工业迁到郊区。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那曾经印在心间的“小桥流水人家”不见了,那“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乡味乡情消失了,那连结着民俗文化的土地庙、祠堂、老手艺都衰败了。
上世纪30年代,面对农村的凋敝,中国的知识精英兴起一场乡村建设运动,旨在“改造传统、复兴乡村、以农立国”。当下,中国的农村和农民,在经历了新政权缔造、为工业作积累、为城市化让路的阶段后,是该迎来一场新的乡村建设运动,享受这“反哺”了。
首要的就是富起来,让农民手里的土地成为一种活资本;其次是组织起来,让农民成为管理自己家园的主人,发展新型农业;最后是体面起来,发掘人情与礼仪的自觉性,注重乡土文化的回归与传承,弘扬乡俗乡韵,让自己精神富足且有教养。(钟海之)
2014年1月2日星期四
守望乡土,让“故乡回得去”
11:44
bigcat
No comments
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