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9日星期三

中國大城市小居所年代開始了 - 广州推39平米三室公租房引热议

图为2014年1月23日,申请家庭参观天河区的安夏花园公租房 ...

2014年1月26日星期日

麥肯錫十大預測/中國獨強 揚棄金磚封號

麥肯錫亞太區董事長歐高敦發表對今年中國大陸的十大預測,他認為,當今大陸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遠超過其它金磚三國,應該結束「金磚四國」這個說法,「是時候讓金磚沉下去了」。 新浪財經報導,歐高敦每年都會發布有關中國的預測,他認為,上海自貿區的未來及潛在的優勢,仍籠罩在含糊其辭的政策下;理由之一便是自貿區比較不可能有充分的自由,來維持現狀或追求更大膽的自由化。 歐高敦預測,2014年大陸太陽能行業將繼續興旺,國務院的一項補貼計畫今年將進一步擴大,該計畫鼓勵太陽能電池板製造商對建築和經營太陽能發電廠的投資。 他認為,大陸部分購物中心開發商將面臨破產。線上零售的迅猛發展,預計將危及傳統的實體商店及商場開發商的利益,這種趨勢將危及較小的城市或消費者人數較少的地區的開發商;由於可能會出現併購,很多商店會倒閉。 歐高敦指出,2014年中國對高鐵的強烈興趣將呈現出新的面貌,大部分的投資將從建造全新的路線,轉向到增加已建成並且營運成功路線的客運量上。 他還點出,大陸今年有兩個詞很重要,即「生產力增長」和「技術破壞」。大陸官方將透過支持提高生產率來努力控制飛漲的成本,從勞動力到土地到資本。同時,大陸也會更依賴具有顛覆性的技術,例如私有銀行的崛起,預計這將鼓勵老百姓使用網路銀行。 歐高敦在報告的最後,還呼籲結束金磚四國這個說法。金磚四國(BRIC)是新興經濟體巴西、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國名英文首個字母的簡稱,高盛全球經濟學家歐尼爾最先發明這個術語。 歐高敦認為,十年前這個術語發明時,四個國家以相似的速度增長;而中國GDP為全球增長貢獻了13%,巴西、俄羅斯和印度加起來只貢獻了9%。2013年中國為全球經濟增長貢獻了29%,其他三國的總和只占全球增長的7%。他說,...

2014年1月21日星期二

免签国家这么少:非法移民毁了中国护照名声

中国护照一直被认为是“最不好用的护照”,关于“中国护照含金量低”、“免签国都是穷乱国”等说法更是不断。其实,一个国家制定免签政策,首先要保证不会给自己带来麻烦,其次讲究对等原则。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偷渡、非法移民的现象非常厉害,于是部分国家收紧了对华签证政策,曾经对华免签的国家也相继取消个人因私护照的免签优惠。   截至2013年10月,中国虽有81个互免签证国,但持个人普通因私护照能免签的只有3个   亨氏国际旅行自由度指数(Henley Visa Restriction Index)2013年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护照的能力值为44,在全球93个国家参与的排名中位于82,仅高于朝鲜、伊朗、伊拉克等少数国家。至于印度,也有52。在人口1亿以上的大国中,中国的护照能力值最低、享有最少的免签数。 截止2013年10月31日,中国已经与81个国家签订了互免签证协议,不过这些协议针对的基本为外交、公务,以及团体旅游和普通因公。真正与中国实现了所有护照互免签证的只有圣马力诺、塞舌尔、毛里求斯。但是不幸的是,外国游客想要进入圣马力诺,往往需要先飞到意大利,再进入该国。对于中国因私护照持有者来说,这个互免名单上为数不多适用的国家,毫无实际意义。     除政府因素外,中国非法移民多、形象差是部分国家不愿给中国免签的理由   除对等原则和外交政策因素外,非法居留、移民以及中国人在国外形象不佳是一些国家不愿给中国免签的理由。以日本为例,据日本警察厅颁布的“2010年来日外国人犯罪情况”统计显示,2010年被揭发的在日外国人犯罪者中,中国人占了39.3%为4659人,超过接下来的韩国、菲律宾、越南、 巴西犯罪者的总和。 2013年,在日本被逮捕的外国人犯罪者中,中国人仍是最多,约占38.3%,为1840人。...

中國2014的挑戰與機會

中國2014的挑戰與機會 by stevenchiu  邱鴻安專欄 January 16, 2014 06:12 AM | 2273 次 | 0  | 18  |  |  | 文章連結 【邱鴻安】不少研究都顯示,十年內,中國的經濟實力將可超過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經濟體;如果真是這樣,「中國第一」將出現於「習近平的十年」之內,而2014年則可能成為中國能否成為第一的關鍵年。中國要成為第一的最大挑戰,當在於經濟,而中國發展經濟的最大困難在於轉型。在此之前的30年高成長,依賴的是「中國模式」,但是這個模式已經不能持續下去,因為模式中的「廉價勞動力」和「低成本貸款」的條件已經消失,所以必須轉型。但是,工資成本日漸提高,國企、地方政府和貪官抗拒改革,對轉型造成巨大挑戰。一個月前,英國一項研究指出,中國的GDP要遲至2028年才能超美,亦即還有15年才能追上美國,所需年期比以前的估計較長。為什麼需要更長時間?原因有二,一因中國經濟轉型困難,以前的高成長難以再現,二因美國復興,今明兩年成長率可提高至3%、4%,如果中國只能「保七」、甚至「保六」,中美之間的GDP差距將難於短期內縮少。除了經濟,中國與鄰國的關係也是2014的重大挑戰。日本、越南和印度都與中國有領土紛爭,而且沒有讓步的可能,日本的安倍正在發富國強兵之夢,更不可能妥協;安倍是否會在中日矛盾激化的情況下,與印度越南結盟?如果日印越結盟,三國加起來的人口和GDP將超過中國。國內形勢方面,疆獨藏獨是個隱憂。疆藏的民族分離運動是長期挑戰,不...

林毅夫是兩岸難題 也是資產

中國籍的世界銀行前副總裁林毅夫,遭台北國防部以連續犯為由通緝迄今,監委葉耀鵬與趙昌平21日提六大問題,發函約詢法務部與高檢署要求說明,是否努力想為林毅夫解套,備受關注。金門高分檢日前認定林毅夫通敵情況未消失,仍認定屬「繼續犯」而通緝他;但法務部長羅瑩雪認為應透過特赦途徑解決。林毅夫案爭議能否化解,既是台灣內部,也是台海兩岸的難題。其實,金門高分檢本就留下解套空間,即「未來會密切觀察及蒐羅林毅夫個人最新發展,相關法令與法院判決見解,適切因應與處置」。林毅夫能否回台,正如金門高分檢陳述,既要觀察林毅夫個人行為,也要等時機成熟,特赦自不在話下。論述既是依法所作,但更像政治論述,等同預言,隨島內和兩岸政治生態的變化,本案也會與時推移。 林毅夫原籍台灣宜蘭,1979年,在金門最前線馬山擔任連長時,帶著軍隊機密資料,泅泳到廈門投奔中共。當時他從「投筆從戎,書生報國」,變成嚮往「祖國統一和強大」,終至投奔敵營。他的叛逃造成台灣軍隊士氣、政治號召等多方面打擊,自他離台迄今,台灣司法及國防部糾纏在林毅夫投敵案上,從李登輝、陳水扁到馬英九,前後拖十幾年,幾番接近解套邊緣,皆受制於軍方立場堅決,前防長高華柱即曾聲言,不惜以去職抗拒。所持理由是林毅夫屬「繼續犯」,沒有法律追訴時效問題。這既是林毅夫的難題,也是台灣的政治難題,不僅是兩岸政治分歧的充分體現,就軍方角色,為誰而戰,為何而戰,更是兩岸和解必須面對的難題。 台灣民主化後廢除憲法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加上兩岸自2008年進入和平發展階段,台獨叛國案皆成歷史陳跡,過往投共案則未能同步解套,被批評為不夠「平衡」。即以林毅夫為例,他赴大陸後,在北大、芝加哥大學先後取得經濟學碩士、博士學位,晉身教授、院長,2005年榮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頭銜,是另類「台灣之光」。他在全球經濟學界的資望,因緣際會出任世銀副總裁,台灣尚無人能及,成...

中國工業廢氣 越洋輸入美國

美國「國家科學院彙報」20日發表研究報告說,中國工廠排放的廢氣,飄洋過海在美國西岸造成空氣污染,可是這有部分得怪美國的消費主義,因為這些污染是中國工廠製造電視機、玩具、手機和其他出口產品造成的。 紐約時報21日報導,地球上空強大的偏西風,有時幾天內就能把污染物質從中國吹到美西,而這些塵埃、臭氧和碳氣可能聚集在加州等西部各州的谷地和盆地,使空氣惡化到危險地步。 研究結果顯示,加州、俄勒岡、華盛頓州空氣中的污染物質,有時幾有四分之一來自中國。 中國、美國和英國九名學者共同撰寫的研究報告,檢討中國製造出口物資,以及全球對這些物資的消費需求,如何影響美國的空氣污染,並試圖予以量化。 研究報告主要作者,北京大學的林金泰說,貿易改變了生產地點,也因此影響廢氣排放,而他們希望檢討出口工業廢氣跨越國界的影響,探究消費如何助長全球空氣污染。 報告中說,把工業生產外包到中國,並未使美國以及北半球許多國家的消費者,完全擺脫空氣污染對環境造成的衝擊。 研究報告說,中國為出口排放的污染物質,約有21%與對美出口有關,而中國工廠為美國市場製造產品造成的污染物質,隨風飄洋過海,導致美西空氣品質惡化,雖然美東確因生產作業外移空氣比較乾淨。 不過,與美國的交通和工廠等排放的廢氣相比,中國排放的廢氣在美西空氣污染中所占的分量還很小。 研究結果發現,中國排放的22%一氧化碳和17%黑碳,與製造出口產品有關。黑碳特別令人關切,因為這些煤煙不會被雨水沖掉,會長久存在大氣中飄到遠方,並引發癌症、心臟病、肺病和氣喘。 近年來中國排放的廢氣對全球空氣污染和大氣暖化的影響日益受到關切,位於下風國家的居民更咬定中國的污染物質導致當地空氣品質惡化。日本一名環境工程師即把鹿兒島樹木因神祕病蟲害死亡,怪罪於來自中國的污染物質。 洛杉磯加州大學法學教授王立德說:「這項報告提醒我們,中國排放的傳統污染物質和溫室效應氣體,有很大的比率與美國人每天購買和使用的產品有關。我們應該感到關切,因為這種污染不只傷害中國人民,也損害美國部分地區的空氣品質。」 林金泰說,他希望這項研究能夠引起討論,以改為根據消費來計算廢氣排放,取代目前廣泛使用的根據生產來計算。 美國「國家科學院彙報」研究報告指出中國工廠排放的廢氣,飄洋過海在美國西岸造成空氣污染。圖為河北省玉田縣一座工廠排放大量廢氣使天空灰濛濛。(Getty...

2014年1月20日星期一

從中西思想學術看:孔孟之徒vs. 基督徒

** 筷子與刀叉不同的際遇 今 日世界由西方文化所主導,尤其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文化,從語言、電影至於科技,幾乎一統天下。在中世紀的黑暗時代,基督教義就是西方人唯一的知識,知識也 就是基督教義。簡言之,當時西方的知識份子就是基督徒。中國也一樣,自漢朝董仲舒罷百家,獨尊儒以來,知識份子就是孔孟之徒。 知識就是促使人類進步的剌棒。知識是靠思想學術不斷交流激盪所展現的成果。西方的船堅砲利就是典型的成果之一。問題是為何西方的基督徒會產生船堅砲利?孔孟之徒不但沒有造出船堅砲利,還成為落後的禍首,甚至受譏為 “孔家店” ,罪至打倒。這兩類知識份子的際遇竟會有天壤之別,非常值得兩相比較,一窺究竟。 通常 ”西方” 表示拉丁文化的西歐。但本文專指  荷、英、法、德,即Dutch, England, France, Germany , D E F G  四個國家。亦即自西羅馬帝國覆滅後,仍屬蠻邦的盎格魯撒克遜人、法蘭克人(即:佛朗機人)、日耳曼人 (指: 德國、奧地利)。英國,在狹義上是指英格蘭,唯本文則將盎格魯撒克遜人的英國與美國視為一体。中國則指海峽兩岸。但表示文化時,則包含中、日、韓、越、 琉,亦即其先祖曾讀孔孟之書的人。本文看來是孔孟之徒與基督徒的不同際遇,但實質上是自古以來,中國知識份子與西方知識份子的對照比較。更通俗的說法就是 看一下用筷子的人與用刀叉的人,有何不同。 **西方基督徒在思想學術上的變遷 中世紀時的西方 ( 專指DEFG ) 都 是由蠻邦的國王或貴族所統治,其實稱之酋長較為適當。這些酋長式國王最愛互爭權勢及土地。但其臣民的信仰及精神生活則歸於基督教的羅馬教會,亦即俗世之 事,受制於國王;內心思想,聽命於教會。簡言之就是一國兩制,人民同時分受王權與神權的統治。人有兩主,聽誰是好?真是何其不幸!唯不幸中的大幸是一些有 知識的基督徒,在這個政教夾縫中,獲得一些學術自由...

地圖上的失土 vs. 文化上的失土;中國 不止 地圖大國,應當 文化大國

** 中國 在地理上的失土:政府、師長都說:收復失土、寸土必爭 中國 在清朝未年,政事腐敗,招致 西方帝國主義 的侵凌,不斷割土讓地:香港 割讓給 英國、台灣 割讓給 日本、黑龍江及烏蘇里江以外的大片沃土平白割讓給 俄羅斯,有識之士視為國恥。中國 推翻千年帝制後,從國家元首、大小官員,直到小學師長,都會教導人民學子,要奮發圖強、收復失土、寸土必爭。 中國人 把這些地理上的失土,視為國家大恥,都以 收復失土、光復河山為幟志 。但大多數 中國人 都忽略 中國 還有一片更大的失土,那就是 中國文化 的失土。這片 文化失土 遠大於 地理失土,卻普受眾人遺忘。 ** 中國 在文化上的失土: 外國文化深入 中國、中國文化 難以出海 在漢唐時代,甚至到 明朝 初期,中國 文物頂盛,不但 韓國、日本、越南、琉球都屬 中國文化 的範圍,甚至連 新疆 都曾發現 漢簡。換句話說,古時中國文化圈內的各地人士,只要會漢字,即使語言不通,都可從日本、韓國、琉球、安南、閩粵、吳楚、西安 ,,,, 甚至直到新疆,都可通行無阻。 近數百年來,西方(主要指:英美法德荷)崛 起,不但開創現代文明,西方文化一直主導世界。尤其是 盎格魯撒克遜人 的文化,更是文化主流,還讓所有文明古國、新興國家盡低頭。中國 的文化,自 明朝 中期以來,節節後退,終至亡於 滿清。滿清 入主 中國,仍然大致維持 明朝 的官僚、科舉体制,了無革新舉動。相對於 西方 的巨大進步,中國 各方面的文化,與日俱退,到了 清朝 未年己是一瀉千里。原來同屬 中華文化圈 的 中、韓、日、越、琉,都因仿習 西方文化 而分道揚鑣。韓國、越南 棄 漢文 改用自己的文字;日本雖仍有漢字,卻自成一格,異於中國;琉球自明朝以來,心向中國,但 明清皇朝 及 民國 後的領袖,並不重視其友誼,任令 日本 侵佔,琉球 己迫歸 日本文化。 不止於此,就連...

“中土” 變 “遠東” ,且從 美國TV 主持人,看 中國文化 處境

**  東歐、南歐 難民,快速融入 美國,還成 TV節目主持人 美國有一個餐飲電視節目主持人,Martha Stewart ,很受歡迎,也很有名氣。她還設計的家庭用品、服飾,都可在 Macy 百貨公司看到。她生於波蘭,二次世界大戰 後,波蘭 受盡戰禍、一無所有,父母帶她來到 美國。當時 美國 富霸天下,盎格魯撒克遜人 才是 “本土皇民” ,其他人種,不必說 遠東 的日本、韓國、中國、,,,,  ,那些 東歐、南歐 的移民,在當時 美國 的社會,仍遭冷眼對待。 Martha 雖是 波蘭 來的 天主教徒,但外表、文化、飲食、習俗都與 “美國人” 相通,上學之後,很快就融入美國社會,無分彼此。例如她自小在家中就吃Cheese,她的節目中也是幾乎盤盤加 Cheese。任何人,包括她自己,都認定她是 “美國人” ,而不會聯想到什麼 波蘭 或 東歐。 另外一位 義大利 餐飲節目主持人,Lidia,也很有名氣。她原來應是 義大利人,二次大戰後,邊境由戰勝國重劃,她家鄉人突然在一夕之間變成 南斯拉夫國、Croatia 邦 的國民。她家鄉人自然不甘,反正要變成別國人,不如跑到 美國。這些 義大利 偏疆鄉下人到 紐約,唯一的謀生之計就是開個餐館。反正西方餐飲都相通,盤盤加 Cheese 就好了。她們餐館生意愈來愈好,還上電視教學,後來又自製節目,專門介紹 義大利菜、義大利 Cheese 、,,,, ,擁有廣大觀眾,事業成功。 像 Martha 及 Lidia 這種移民,在一代之間,就從 “難民” 升至 “高等美人” 的例子,在 美國  多如過江之鯽。即使第一代不行,下一兩代都有很多機會“升等”。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曾為 美國 敵人的一個 德國 充員兵,季幸吉,進入美國 學堂,竟能變成 美國 的 國務卿。美國 是個融爐,但是這種超速融合的現象,可以說僅存於 歐洲 的移民。就其原因,就是他們有共通而相近的文化、信仰、習俗、生活飲食習性、甚至於外貌。其他地方的人,包括:中國人、日本人、泰國人、 ,,,,  就不會這麼好命了。若是一個 日本移民到 美國 以餐飲起家,至少在他不以 cheese為主食的背景下,實難變成 ...

2014年1月18日星期六

2014年1月17日星期五

中国制度创新打破西方迷思”等7则

  胡鞍钢:中国制度创新打破西方迷思   中国特色的“集体领导制”,以其优异的实践证明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这一机制的比较政治优势可概括为:决策行为不翻烧饼、决策 效果可预期、决策影响可预见、决策思路可延续。中国特色的“集体领导制”是现代国家制度典型的“后来者”和“创新者”,但是“晚有晚的好处”,可以利用后 发优势,创新更加现代的制度,创新更加灵活的机制。事实上,中国的“集体领导制”明显优于美国的“两党制”和“总统制”。美国松散的政党组织结构,羸弱的 组织控制能力,低下的政党向心力和决策智慧集成水平,“从天而降”即全凭能言善辩、开空头支票获得1/4选民支持即可当选的国家最高领导人,对实质性问题 的忽视和拖延,这使得美国学者评论道:当中国正在为下一代设计五年规划时,美国政治家正在筹划下一个选举的计划。只有比较才有鉴别。中国共产党人承受着世 界上最庞大的人口、资源和环境压力,面临着世界上最复杂的国情,却在最短的时间内为世界作出了最突出的减贫贡献、增长贡献和发展贡献。中国特色的“集体领 导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创新,而是具有深刻意义的制度创新和治道变革。它大大超越了几百年来美国等国家政治制度的“一党控制”、“两党分治”、“三权分 立”的实践与理论,彰显中国人极大的政治智慧和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环球时报》2013年8月16日)   宋鲁郑:中国制度的六大优势   中国制度拥有巨大的优势。一是可以制定国家长远的发展规划和保持政策的稳定性,而不受不同政党更替的影响。中国可以制定跨越领导人任期的五年规 划,邓小平开启的改革开放可以持续至今,更可以对香港承诺“一国两制”五十年不变。反观当今所谓传统民主国家,都是在炒短线,政党执政只有4年或8年,谁 还管得了4年或8年以后的事情?二是高效率,对出现的挑战和机遇能够做出及时有效的反应,特别是在应对突发灾难事件时。2008年百年一遇的汶川地震,中 国高速有效的动员能力,震撼全球。低效率一向被认为是西方民主制度的通病,因为任何一项决策都要经过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并伴随冗长的程序,最终决策由于 不同利益集团的相互妥协,其负面作用往往成为主导。三是更负责任。在西方民主国家,由于政治人物是由选举产生的,常常为了迎合民众而有意做出违反国家长远 利益这种不负责任的事情。而在中国,官员不称职或者失职、犯错,随时会被追责。四是有好的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中国政治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方 面由组织部门进行全国范围内的长期考察、培养和选拔,另一方面党内高层集体磋商和选举,同时还要参考民意。但在西方民主社会中,影响选举的因素众多,最重 要的能力却被边缘化。此外,由于不同政党的存在,整个国家的政治人才被政党切割成几个部分,并随政党共进退。中国的层层选拔制,有意识的人才培养体系,要 胜于西方通过选举方式产生领导人的模式。五是可以真正的代表全民。西方的多党制下,每个政党代表的利益群体是不同的,但不管代表谁,没有一个政党是全民政 党。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政策总体来看没有特别地倾向任何一个利益群体。六是在低成本的基础上实现权力监督。西方为了制约权力,实行三权分立和大 众普选。这种模式成本过高,不仅产生过程成本过高,而且运行的效率成本也同样过高。(《凤凰网博客》2013年3月28日)   高路...

反貪太用力 陸公務員群體現辭職潮

伴隨一系列中央禁令的發佈,大陸公務員系統內叫「苦」聲開始日漸高漲,當中不少人聲稱各種福利和收入明顯減少,甚至有部分公務員表示,這將引發新一輪公務員辭職潮。 對此,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廳長林應武17日表示,公務員辭職與事業單位、企業員工辭職一樣,屬於個人權利,必須尊重他們的選擇,這是人才的正常流動,也是公務員進入和退出機制暢通的表現。 廣東省財政廳廳長曾志權17日稱,特別是中央「八項規定」出台以來,廣東按照堅持厲行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要求,嚴格控制「三公」經費,廣東今年「三公」經費預算要再比去年下降1.15億元人民幣,降幅13%左右。 《中新社》引述觀察人士的說法,「公務員不好當」由一開始的矯情逐步成真,中央禁令逐漸剝奪了公務員群體「超國民待遇」,讓其「含金量」不斷萎縮,才會產生「不好當」甚至「不願當」的...

2014年1月10日星期五

洪振快:郎鹹平為何如此無知和妄言?

2010年08月09日18:03財經網洪振快我要評論 洪振快 歷史學者 對於郎鹹平先生,本人原無任何交往,自然也談不上交惡,因此,在其博客上看到這篇文章(http://blog.caijing.com.cn/expert_article-151249-2378.shtml)已近半年,雖覺問題實在太多,簡直難以想像一個學者竟會如此無知和妄言,但還是不能下定決心撰文辯駁。最近,看到7月31日《新京報·書評周刊》上對其的采訪,郎鹹平仍在大言不慚地說“我所做的研究全部來自最原始的資料”,這實在是讓人難以忍受了:一個人不管名氣多大、學問如何,總得有基本的做人准則——誠信(“信”者,人言也,人言曰信,不信,則自認非人之所言),不能欺騙讀者。看看《郎鹹平說:新帝國主義在中國》中的這個例子,就知道其所做的研究是不是“全部來自最原始的資料”了? 說明:【】內為對其原文錯誤的辨析。 ———————————————————————————— 一百多年前,大清王朝靠茶葉出口源源不斷地創造著貿易順差,英國人為此不得不從墨西哥籌措白銀【墨西哥是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銀礦從來都是屬於西班牙的,英國人如何從墨西哥籌措白銀?】,才能持續向中國采購茶葉。全球範圍內的這麼折騰,到頭來還要把白銀源源不斷地運到中國,英國人當然不甘心,於是他們搞出了一個兩步走的計劃。 首先,從東南亞搞到鴉片【英國人販賣的鴉片絕大部分產自印度,印度是東南亞嗎?】,然後走私到中國,通過鴉片貿易把中國人的白銀再賺回去,從此就再也不用費勁去墨西哥挖銀礦【英國人什麼時候去墨西哥挖過銀礦?】了。最後搞得中國白銀大量外流【白銀大量外流是一個俗見,實際上流出白銀又有多少?需知西方和日本白銀流向中國已有兩三百年,按弗蘭克《白銀資本》的說法,到1800年已有16億兩白銀流入中國,而中國出現貿易逆差乃是自1823年開始,有貿易逆差不等於白銀大量外流,因為英國人向中國購買茶葉等貨物也需要白銀,只有兩相抵消之後才有可能外流。專業研究表明,白銀大量外流與歷史事實嚴重不符,禁煙派的主張本來是未經仔細調查而作的猜測和妄言。北京師範大學經濟與工商管理學院金融系賀力平先生的《鴉片貿易與白銀外流關系之再檢討——兼論國內貨幣供給與對外貿易關系的歷史演變》[《社會科學戰線》2007年第1期]一文對此進行了深入的檢討,結論是1817~1838年因鴉片走私而外流的白銀大約是4084萬兩[平均每年僅約186萬兩],當時國內白銀貨幣存量大約是6億-11億兩,因此外流白銀僅占白銀貨幣存量的一個很小比例(3.6%...

周其仁的評價郎鹹平

周其仁北大教授、著名經濟學家 經濟觀察報:對於這次的爭論,我們曾問過您的看法,當時您表示不大願意參加爭論,是什麼原因促使您改變了主意? 周其仁:辯論要有思想價值,重點不是找對手的毛病,而是闡述自己的意見。挑毛病容易,問題是挑出人家的毛病並不一定就增加自己的知識。辯論的好 處是可以逼得大家把自己的話講得更清楚。不過,誤入歧途的辯論從來也不少,主要是重點放錯了地方。挑人家的錯挑上了癮,一路跟下去, 最後發現除了再也不能冷靜地看世界,什麼也學不到。 談到郎鹹平,我以為看出他有錯並不難。幾年前,我當面聽他講亞洲和香港資本市場上大股東如何剝削小股東的故事。早知道有西方財務專 家搞這個話題,但聽下來還是不免心裡生疑:要是只有“剝削”沒有好處,小股東們為什麼不跑個精光?沒等我問出口,郎鹹平故作神秘地“ 爆料”,說連李嘉誠也托人捎話求他再不要點名。我想這位先生對自己的“學術發現”大概也心中沒有底,否則為什麼需要添加這種小作料? 不料今年暑假到上海,長江商學院的主事人要我見識那裡出色的學員,我應邀前往研討。事後主事人介紹教授陣容,赫然聽到郎鹹平的大名。 當時我真的大氣不敢出一聲,就是心裡嘀咕:要是我高調指控過李嘉誠,怎樣也不會到他的機構任職。不過我是我,人家是人家,可以各行其 是的事情,不應該拿來作為辯論的題目。 2004年8月我在安徽、廣東兩地出差,路上斷斷續續看到關於“郎監管”言論的報道。還是高調指控著名公司的套路,不過罪名不再是大股 東剝削小股東,而是海爾、TCL和格林柯爾三家公司利用產權改革“侵吞國有資產”。那樣嚴重的罪名,擺明非司法解決不可。要麼被控罪名成 立,要麼控方誣告和誹謗,看不出有什麼學術問題。可是後來看報道,除了格林柯爾老總在香港提出司法訴訟,在內地這樣一個“侵吞國資” 的官司題材,居然被處理成一場“學術論戰”。最為傳神的媒體批評,是“經濟學家集體失語”。 不“失語”能干什麼呢?撇開官司問題,我的確看不到郎鹹平的指控裡真有什麼復雜的學理、概念和推理。好比要是現在有人說又發明了永...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

 
Design by Free WordPress Themes |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 Premium Blogger Themes | Affiliate Network R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