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7日星期四

哈佛博士集體返華 回歸中國的吸引力何在?

(綜合報導)當下的中國正在進入海外人才快速積聚期和加速回流期,據大陸2017年留學人員回國服務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公佈的數據,截至2016年底,中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已達265.11萬人,出國留學完成學業後選擇回國發展的留學人員比例由2012年的72.38%增長到2016年的82.23%。

而哈佛8名博士--王俊峰、劉青松、劉靜、王文超、張欣、張鈉、林文楚、任濤的集體回歸,無疑更是彰顯了海外人才回流中國的風起雲湧。

哈佛博士的集體式回歸

合肥市西郊的著名風景區內,蜀山湖從三面將一小島環繞,島上植被茂密,環境清新幽靜。小島佔地2.65平方公里,因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十個研究所的專家學者聚集於此,潛心科學研究,故名科學島。

強磁場科學中心是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在島上其中的一個科研單元,因為媒體的廣泛報道,很多人都知道合肥科學島上被俗稱為「人造太陽」的全超導托卡馬克東方超環EAST,但大多數人卻不太瞭解科學島上還有著另一個很牛的科學工程--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 「強磁場」的光芒可是一點都不比「人造太陽」小。

2008年起,根據中國國家發改委的規劃,中國科學院開始在科學島上建設「強磁場實驗裝置」。2011年左右,在強磁場中心與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支持下,當時中國最高場強的核磁設備,500兆赫、600兆赫、850兆赫核磁設備陸續進場。

8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觸發哈佛博士集體式回國連鎖效應的那位第一人--王俊峰來到合肥科學島。他那次見到了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黨委書記匡光力,和匡一番談話,促成了他的回國選擇。

王俊峰1995年北大碩士畢業,2004年進入哈佛大學醫學院生化與分子藥理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其間他的多篇文章登上了《自然》等國際一流科學雜誌。如今他已經是強磁場科學中心副主任、磁共振生命科學部主任。

前述8名哈佛博士科學家曾在美國打拼十多年,並因在哈佛大學「同一個樓道」共事而相熟。王俊峰率先離職回國,觸發了連鎖效應,另外7位哈佛博也接連離職回到中國,相聚在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中心)所在地--合肥科學島。

回歸的吸引力何在? 

中國正在創造一個又一個世界第一,數據顯示在全部200多個科技門類中,中國有180多個超過日本,前沿科技領域中國有十幾個領先世界。中國科技人才總量2014年為152.4萬人,超過美國的125.3萬人,僅次於歐盟28國176.2萬。按照國家維度,中國的科技人才投入已列世界第一。

搞科研便意味著「探索未知」,科研人員對自己的研究領域無不是希望「看得見未來」,至少「看得見未來的方向」。王俊峰表示,他覺得看見了自己在美國的「未來」--上面有一層觸手可及的「天花板」:一來沒有屬於自己的大科學裝置平台,二來沒有如今這麼兵強馬壯的作戰大團隊,他很難想像在美國再往前走一步還能是怎樣。
2009年,距離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落戶科學島尚不足一年,科學島上的強磁場中心剛起步。業界人士都清楚強磁場裝置可謂是科學探索的「國之重器」,強磁場與極低溫、超高壓一樣,可為科學研究提供極端實驗環境,自1913年以來,19項與磁場有關的成果被諾貝爾獎垂青過。

毫無疑問,一旦屬於中國的40特斯拉的穩態強磁場建成,將躋身世界一流之列。對王俊峰他們而言,一幕在美國從未見到過的樣子--「一個屬於『未來』的樣子」在自己而前華麗展現。

在美國做科研,起步基礎無疑會比在中國好,但也時常會有一種溫吞水的感覺撲面而來。「身邊人的回國」就仿若催化劑,比任何名人效應的衝擊都要大,後面王俊峰同伴陸續歸國的故事已不需要在此再詳說。

看得見的未來 8位哈佛博士集體歸國,王俊峰、張鈉研究結構生物學;張欣研究磁生物效應;林文楚研究動物模型;劉青松、劉靜、王文超、任濤則研究腫瘤藥物 。這正好是從最基礎的理論研究,到可以直接製藥的應用研究的一條完整的研究鏈條,依托強磁場大科學裝置與技術,開展以重大疾病為導向的多學科交叉研究網絡的「學術鏈」得以完美呈現。
王俊峰回國後一年,強磁場科學中心科學大樓便拔地而起,各種實驗設備相繼調試成功,硬件條件按理想藍圖陸續實現。中國大陸陸續推出的「萬人計劃」領軍人才、「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青年千人計劃」、中科院「百人計劃」、安徽省「百人計劃」……亦讓科研歸國者在很大程度上不必為資金、項目或者人員操心。

今年2月,中科院強磁場科學中心混合磁體工藝通過國家驗收,40特斯拉穩態強磁場,磁場強度居世界第二。8年間,強磁場科學中心從「一無所有」成長為「世界第二」,實現了從「跟跑、並跑」到「並跑、領跑」的轉變。

據媒體報道,前段時間,歸國博之一--劉青松的美國朋友來合肥科學島參觀,看到他在帶領50多人的藥物學交叉研究團隊,還擁有一流的實驗設備,不禁發出驚歎:「沒想到中國現在對人才如此重視,在美國,這也是很難得的!」

對於這些歸國博而言,現在的他們既看得見強磁場建成世界最高水平的未來,也看得見自己的定位。 他們也不想「拔高」集體歸國選擇的動因:「所謂放棄國外的優厚生活--那不是真實的情況。」女科學家張欣道出了這個群體的心聲,他們只是普通的8個歸國留學人員,如果說有什麼特點的話,那就是「決定集體回國,相約到一處打拼」,優勢是「相互之間不必再磨合」,目標只有一個:認真踏實做好科研。

日本文部科學省官方每年都會對世界各國科技實力產出進行數據統計,從其公佈的2016年版報告來看,中國自從2010年在經濟總量上超過日本以後,總體科技產出現在也超過了日本,僅次於美國。

科學無國界,不同時期,有人選擇出國,自然也有人選擇歸國。哪兒更適合,科學人就會湧向哪兒,無需做更多的動機詮釋。對中國而言,如何讓歸國的高科技人才發揮出更大的效應才是更大的時代考題。

0 评论:

发表评论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

 
Design by Free WordPress Themes |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 Premium Blogger Themes | Affiliate Network R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