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金燦榮指出,中國已經完成歐洲當年現代化所經歷的「三部曲」,完整實現社會結構的三個「R」變革,為中國推動工業化打下堅實基礎。他並預言,按當前增長速度,從製造業角度觀之,20年後世界可能只有兩個「國家」:一個是中國,一個是「外國」,而且中國的規模還會超過整個「外國」。
金燦榮在微信公眾號「環球網」發表題為「『非西方』的中國為何能快速崛起」的文章指出,到目前為止,人類現代化最完整的樣本來自歐洲。歐洲的現代化經歷了一個「三部曲」:第一是社會變革,即從中世紀時宗教主導的社會,轉變成為適合現代化發展的世俗社會。第二是實現工業化,即從過去的工廠手工業,變成大機器、規模化生產;第三則是推動西方版的全球化。
歐洲最先從諸文明中脫穎而出,關鍵在於其率先完成了現代化過程中最難的社會變革,即把社會從「前現代」轉變到現代。這種轉變又有三個核心內容,可歸納成三個「R」:
第一個R是文藝復興(Renaissance)。在那之前,歐洲人的價值觀念體系主要在於履行宗教責任。雖然社會也存在階級矛盾,但統治者能依靠非理性的宗教信仰維持統治。
文藝復興及後續的啟蒙運動,把「世俗的人」召回現實世界,使人存在的意義不再只是為神奮鬥,而是謀求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這就樹立了一個社會的世俗意義。
第二個R是宗教改革(Reformation)。即「上帝的歸上帝,凱撒的歸凱撒」,進一步釐清了宗教與世俗的界線。宗教有其位置,但不過多干預世俗生活。
第三個R就是革命(Revolution)。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是法國大革命,其結果是讓一個等級森嚴、壓迫型的社會變得開放,平民獲得上升空間。
完成社會變革並實現世俗化、平等化之後,歐洲國家就啟動了以大機器生產和高效率為主要特徵的工業化。工業化前,工業產品主要供給歐洲王室和貴族,平民百姓沒有資格享用,因此需求不旺、產量不高。
但轉為大機器生產後,工業生產的投入增高,因此自然而然要求市場最大化。這種要求,在變革後的歐洲社會已能實現。
工業化的成功使西方的工業力量和知識水準凌駕於非西方世界之上,於是西方國家開始向全球推廣西方版的全球化。這是迄今為止人類最完整的現代化樣本。
金燦榮稱,放眼非西方國家,中國可能是唯一一個完成了社會結構三個「R」變革的國家。
首先,中國是古老文明中罕見的世俗文明。若以文字、金屬工具和城市作為成熟文明的三個充分必要條件,則前現代化時期的世界主要有三大文明圈:環地中海文明圈、南亞文明圈,及以中國為主的東亞文明圈。其中,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文明圈,在根本上表現出來一種現代性,不靠神性而靠理性維持運轉。
金燦榮認為,對於中國文化,世人有個歷史誤解,認為中國文化趨於保守。事實是中國文化一向開放,中國文化非常善於學習和借鑒。近代以來,中國經歷了大規模引進西方價值觀和經驗的過程,晚清更多是學器物,民國時學制度體制,新中國成立後實現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改革開放以來也是借鑒不少西方發展經驗。
金燦榮稱,「本身底子不錯,加之努力學習,這使中國的第一個『R』(文藝復興)基本得以解決。」
至於第二個「R」(宗教改革),因中國本來就非宗教文化,所以並無必要進行歐洲國家那樣的「宗教改革」。但中國也經歷了一個打破封建禮教的過程,三綱五常等在中國革命過程中遭到較為徹底的唾棄,這與歐洲「宗教革命」在內在邏輯上有所相似。
說到第三個「R」也就是革命,中國無疑做得很好。在前仆後繼的革命過程中,社會結構改造非常成功,實現了平民主義化,且其程度之深世所罕見。
完整實現社會結構的三個「R」變革,為中國推動工業化打下堅實基礎。新中國成立68年來,工業化的成就有目共睹,一個明顯標誌就是2016年中國製造業規模達到美國的160%,總量幾近美日德之和。
金燦榮說,「這種距離還在逐漸拉大,雖然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後強調製造業回歸,但迄今為止還沒什麼效果。按照當前增長速度,10年後中國製造業規模將超過美日歐盟之和。從製造業的角度觀之,20年後世界可能只有兩個『國家』:一個是中國,一個是外國,而且中國的規模還會超過整個『外國』。」
他指出,除了規模龐大,中國工業體系也極其完整。美國高盛集團今年4月發布的評估報告顯示,中國深圳的科技成果市場轉化能力已超美國矽谷。這是一個很重要的結論。過去30年來美國一直引領科技創新,但因美國的工業基本上空心化了,所以生產效率提高得很慢。這與中國不斷完善工業體系、提高生產效率正好相反。
在工業化取得成功後,中國對全球化和全球治理越來越感興趣。尤其以2016年杭州G20峰會為標誌,中國對很多國際問題提出「中國方案」。按照這種邏輯梳理,可以說中國正在逐步走向一個完整的現代化。
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