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9日星期一

大陸互聯網的實體化新浪潮

在台灣因為支付寶及微信支付的無孔不入,而益發感到大陸互聯網發展不可一世,這波論戰只是無病呻吟?還是正在告訴我們一些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的未來趨勢?  (丁學文提供) 2017年前夕的12月25日,大陸TCL的李東生、娃哈哈的宗慶後和格力電器董明珠參加央視《對話》節目,表達了實體經濟目前的困難,並對虛擬經濟提出質疑。接著12月28日,福耀玻璃曹德旺更在《環球時報》上發表《我認為中國虛擬經濟過火了》掀起新的一場論戰。實體經濟代表的大陸製造業正面臨諸多困難,在互聯網風風火火、越來越囂張的今天,關於怎麼支援實體經濟,或是扶持製造業的主張引起的共鳴越來越大,而且我知道大陸政府最頭痛的也是這部分。虛擬經濟的定義眾說紛紜,但在大陸,基本上就是互聯網經濟。 台灣觀點 大陸的互聯網經濟確實獨步全球,它幾乎觸及了你知道的所有領域,衝擊了所有舊的經濟秩序,也重塑了利益格局。比如製造業過去有龐大的銷售網路,互聯網打亂了那些銷售鏈條,改變了消費者與企業之間的關係。另外企業的中心地位遭到了動搖,互聯網媒介和消費者累加的強勢逐漸突出,企業常會遭遇來自互聯網的公關危機。 有人認為從傳統形態轉變為互聯網+的新業態是無法逆轉的時代潮流。製造業企業除了順應大勢外別無他法。我卻覺得實體經濟與互聯網時代的新要素正在不斷磨合,這會產生製造業新的適應性,它必將增加企業的成熟和強大。 互聯網近年的發展難以想像,但它絕不是完美無缺,一些極端現象也很容易一目了然,比如大陸各地的商業街在逐漸冷清,紅極一時的O2O、P2P迅速隕落,世間總是物極必反,取其中庸方為上策。 互聯網勢難擋 融合為上策 我們不可能拒絕互聯網,但我們不該被互聯網俘虜,而應該做互聯網的主人。雖然電商已經火爆到了大江南北,但是近些年的雙十一也能看出,網路零售額雖說逐年增長,但勢頭也在逐年放緩。電商的瓶頸已經顯現,這讓更多人意識到融和才是未來趨勢,新零售時代已經到來。這意味著更多線下的品牌要到線上做平台,更多的線上品牌要線上下開體驗店。新零售模式的兩個特點一是成本效率,一個是購物體驗。這兩點家電行業做的最好,比如大陸蘇寧、國美。 手機行業也正在向新零售進軍,華為、小米等開始瘋狂布局線下,線上線下逐步打通。而且家電、手機也基本做到了線上線下同質同價。服裝行業做的最差,美邦、李寧等服裝巨頭接連轉型失敗,原因就在於新零售模式下的轉型絕不僅僅是產品層面的轉型,而是經營思路、商業模式,以及零售形式的徹底大變革。我覺得未來服裝行業應該是線上做品牌集合平台,線下布局體驗店,可以用VR等高科技手段試穿線上各品牌的衣服。唯有線下體驗、線上購買,而且線上線下真正做到同質同價,服裝行業才是走對路子。 傳統產業逆襲 重體驗效率 講到這裏,我想提提京東劉強東最近所積極提倡的風口轉向傳統行業新說法。這一點我非常認同。大陸正在發生一場舉世矚目的消費大升級。已經富起來的大陸人不再只需要低質低價的商品,而是蛻變為高質高價的追求。現在,主流創業投資都在看互聯網品牌的機會。在這場波瀾壯闊的大升級中,誕生一批百億市值級別的公司毫無壓力。 前不久西班牙服裝巨頭Zara創始人超越Bill...

神奇電磁引擎 陸搶先美上太空

違背物理定律的「電磁引擎」原先被全球物理界認為「不可能」,但自美國 NASA2014年承認已完成實驗後,物理界正視其存在的可能,大陸則在日前透露,已製造出樣機並送上太空,於天宮二號太空站試驗中。此新聞震驚國際,人類航太科技推進一大步。 英國《每日郵報》網站報導,在美國NASA鷹工廠實驗室2014年發表論文,證明已成功開發出電磁驅動引擎(EmDrive)技術後,這種革命性的無燃料引擎技術再次引發爭議。如果這種不符合物理學常識的概念成為現實,可讓航空器的速度加快又不擔心燃料問題,甚至可能達到超光速,這違反所有的物理定律,也違反愛因斯坦的光速不變定理。 違反牛頓第三定律 根據電磁驅動理論,電磁引擎核心零件只是一個特殊形狀的微波共振腔體,裡面不斷運動的微波給太空船提供推力,用太陽能就足以提供電力維持微波的運動。若能成功,人類可在4個小時抵達月球、10周內到達火星。 發想電磁引擎的羅傑.蕭耶稱其為「沒有排氣裝置的火箭引擎」。違反的是牛頓第三定律:「當兩個物體相互作用時,彼此施加於對方的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力勢必成雙結對出現,一道稱為『作用力』,另一道力則稱為『反作用力』。」 2010年,大陸西北大學教授楊涓開始研究電磁引擎。2013年,她的團隊率先製作出EmDrive原型機,公布測試結果:2.5千瓦的電量產生720毫牛(約72克)的推進力。 2013年8月,NASA專門研究推進裝置的鷹工廠(Eagleworks),在詹森太空中心對兩台實驗機進行8天實驗,2014年6月發表實驗結果,在28瓦的電力的刺激下,產生了30至50微牛(1毫牛=1000微牛)的推力。 2015年7月,德國德勒斯登工業大學教授馬丁在一場論壇展示對電磁引擎更加精密的實驗結果,證明確能產生推進力。 《國際財經日報》英國版報導,今年12月在北京的一場記者會上,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的研究人員證實,從2010年起一直在資助這項技術的研究,並已研製出一台設備,「正在近地軌道上進行測試」。這是電磁引擎首度被送上太空。 登上天宮二號測試 匿名消息人士告訴《國際財經日報》,電磁驅動引擎測試正在天宮二號上進行。天宮二號是今年9月才升空的大陸第二個空間實驗站,攜帶甚多的實驗設備。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通信衛星事業部總設計師李峰在記者會上表示:「這項技術目前處在原理論證階段的後期,目標是使該技術能夠儘快地用於衛星工程。儘管做到這一點很困難,但是我們有信心取得成功。」 小...

大陸IC產業 國家意志崛起

回顧2011~2015年資料,中國IC產業年產值增幅保持在10%以上,近2年增長幅度更是維持在20%左右,而製造端從2012年起增速逐步上升,至2015年產值年增率更是來到25%,充分體現中國在IC製造產業發展方面強烈的國家意志。 一、中國IC產業產值 與IC製造業產值 積體電路產業在國家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中占有至關重要的地位,2000年以來,中國政府發表了一系列IC產業重點扶持和發展政策從未間斷,其中「國家積體電路發展推進綱要」提出目標:中國積體電路產業2030年前躋身全球領先陣營,在IC製造領域也提出在2020年實現16/14奈米規模化量產目標。 中國電子資訊產業發展帶動IC晶片需求快速增長,2015年中國IC產品進口額高達2,310億美元,貿易逆差超1,600億美元,進口替代需求極其迫切。2013年6月「稜鏡門」事件爆發,資訊安全已上升至國家安全戰略高度,中國政府一方面開始去「IOE」化(IOE具體說法是以IBM為代表的主機,以為代表的關聯式資料庫,與以EMC為代表的高階儲存設備),另一方面積極扶持中國積體電路產業發展。 從2014年6月24日國務院發表「國家積體電路產業發展推進綱要」至今,中國積體電路產業已取得重大成果,2015年中國積體電路產業營收已達3,610億元人民幣。自2012年起,中國積體電路製造業發展速度已超過積體電路產業整體增長速度,2012~2015年複合增長率接近20%,2015年中國IC製造業銷售額達902億元人民幣。 如前所述,雖然中國半導體市場已躍居全球第1大市場,但整體而言,半導體相關產品的自給率依然偏低,僅為27%左右,未來仍有很大替代空間。 二、IC製造領域重大事件 (一)中國IC製造產業併購案與新廠計畫 為應對IC晶片產品嚴重依賴進口問題,提升中國IC晶片產品自給率,中國代工廠近幾年加快投資擴產步伐,「中國製造2025」明確提出2020年自給率達40%,2025年自給率達70%,由此吸引台積電、聯電與GlobalFoundries等全球同業在中國打造12吋晶圓廠。 伴隨各大12吋晶圓廠陸續進駐中國,各地方政府也表現出急切發展熱情,這也同時給政府帶來難題-如何合理分配優勢資源。 預計長江存儲投資啟動3年左右將是最關鍵和最困難時刻,屆時長江存儲產品能否與對手正面競爭、各方能否在巨額持續投資的重壓下保持戰略定力,這是擺在中國IC產業發展路途上必須邁過的一道門檻。 (二)台積電2016年底量產10奈米製程 目前台積電在先進製程上正一步步趕上英特爾,預計2016年第4季量產10奈米,7奈米則在2018年初進入量產階段,英特爾10奈米將延至2017年第2季,儘管英特爾10奈米在Device和Gate...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

 
Design by Free WordPress Themes |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 Premium Blogger Themes | Affiliate Network R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