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因為支付寶及微信支付的無孔不入,而益發感到大陸互聯網發展不可一世,這波論戰只是無病呻吟?還是正在告訴我們一些我們自己都不知道的未來趨勢? (丁學文提供)
2017年前夕的12月25日,大陸TCL的李東生、娃哈哈的宗慶後和格力電器董明珠參加央視《對話》節目,表達了實體經濟目前的困難,並對虛擬經濟提出質疑。接著12月28日,福耀玻璃曹德旺更在《環球時報》上發表《我認為中國虛擬經濟過火了》掀起新的一場論戰。實體經濟代表的大陸製造業正面臨諸多困難,在互聯網風風火火、越來越囂張的今天,關於怎麼支援實體經濟,或是扶持製造業的主張引起的共鳴越來越大,而且我知道大陸政府最頭痛的也是這部分。虛擬經濟的定義眾說紛紜,但在大陸,基本上就是互聯網經濟。
台灣觀點
大陸的互聯網經濟確實獨步全球,它幾乎觸及了你知道的所有領域,衝擊了所有舊的經濟秩序,也重塑了利益格局。比如製造業過去有龐大的銷售網路,互聯網打亂了那些銷售鏈條,改變了消費者與企業之間的關係。另外企業的中心地位遭到了動搖,互聯網媒介和消費者累加的強勢逐漸突出,企業常會遭遇來自互聯網的公關危機。
有人認為從傳統形態轉變為互聯網+的新業態是無法逆轉的時代潮流。製造業企業除了順應大勢外別無他法。我卻覺得實體經濟與互聯網時代的新要素正在不斷磨合,這會產生製造業新的適應性,它必將增加企業的成熟和強大。
互聯網近年的發展難以想像,但它絕不是完美無缺,一些極端現象也很容易一目了然,比如大陸各地的商業街在逐漸冷清,紅極一時的O2O、P2P迅速隕落,世間總是物極必反,取其中庸方為上策。
互聯網勢難擋 融合為上策
我們不可能拒絕互聯網,但我們不該被互聯網俘虜,而應該做互聯網的主人。雖然電商已經火爆到了大江南北,但是近些年的雙十一也能看出,網路零售額雖說逐年增長,但勢頭也在逐年放緩。電商的瓶頸已經顯現,這讓更多人意識到融和才是未來趨勢,新零售時代已經到來。這意味著更多線下的品牌要到線上做平台,更多的線上品牌要線上下開體驗店。新零售模式的兩個特點一是成本效率,一個是購物體驗。這兩點家電行業做的最好,比如大陸蘇寧、國美。
手機行業也正在向新零售進軍,華為、小米等開始瘋狂布局線下,線上線下逐步打通。而且家電、手機也基本做到了線上線下同質同價。服裝行業做的最差,美邦、李寧等服裝巨頭接連轉型失敗,原因就在於新零售模式下的轉型絕不僅僅是產品層面的轉型,而是經營思路、商業模式,以及零售形式的徹底大變革。我覺得未來服裝行業應該是線上做品牌集合平台,線下布局體驗店,可以用VR等高科技手段試穿線上各品牌的衣服。唯有線下體驗、線上購買,而且線上線下真正做到同質同價,服裝行業才是走對路子。
傳統產業逆襲 重體驗效率
講到這裏,我想提提京東劉強東最近所積極提倡的風口轉向傳統行業新說法。這一點我非常認同。大陸正在發生一場舉世矚目的消費大升級。已經富起來的大陸人不再只需要低質低價的商品,而是蛻變為高質高價的追求。現在,主流創業投資都在看互聯網品牌的機會。在這場波瀾壯闊的大升級中,誕生一批百億市值級別的公司毫無壓力。
前不久西班牙服裝巨頭Zara創始人超越B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