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前夕的12月25日,大陸TCL的李東生、娃哈哈的宗慶後和格力電器董明珠參加央視《對話》節目,表達了實體經濟目前的困難,並對虛擬經濟提出質疑。接著12月28日,福耀玻璃曹德旺更在《環球時報》上發表《我認為中國虛擬經濟過火了》掀起新的一場論戰。實體經濟代表的大陸製造業正面臨諸多困難,在互聯網風風火火、越來越囂張的今天,關於怎麼支援實體經濟,或是扶持製造業的主張引起的共鳴越來越大,而且我知道大陸政府最頭痛的也是這部分。虛擬經濟的定義眾說紛紜,但在大陸,基本上就是互聯網經濟。
台灣觀點
大陸的互聯網經濟確實獨步全球,它幾乎觸及了你知道的所有領域,衝擊了所有舊的經濟秩序,也重塑了利益格局。比如製造業過去有龐大的銷售網路,互聯網打亂了那些銷售鏈條,改變了消費者與企業之間的關係。另外企業的中心地位遭到了動搖,互聯網媒介和消費者累加的強勢逐漸突出,企業常會遭遇來自互聯網的公關危機。
有人認為從傳統形態轉變為互聯網+的新業態是無法逆轉的時代潮流。製造業企業除了順應大勢外別無他法。我卻覺得實體經濟與互聯網時代的新要素正在不斷磨合,這會產生製造業新的適應性,它必將增加企業的成熟和強大。
互聯網近年的發展難以想像,但它絕不是完美無缺,一些極端現象也很容易一目了然,比如大陸各地的商業街在逐漸冷清,紅極一時的O2O、P2P迅速隕落,世間總是物極必反,取其中庸方為上策。
互聯網勢難擋 融合為上策
我們不可能拒絕互聯網,但我們不該被互聯網俘虜,而應該做互聯網的主人。雖然電商已經火爆到了大江南北,但是近些年的雙十一也能看出,網路零售額雖說逐年增長,但勢頭也在逐年放緩。電商的瓶頸已經顯現,這讓更多人意識到融和才是未來趨勢,新零售時代已經到來。這意味著更多線下的品牌要到線上做平台,更多的線上品牌要線上下開體驗店。新零售模式的兩個特點一是成本效率,一個是購物體驗。這兩點家電行業做的最好,比如大陸蘇寧、國美。
手機行業也正在向新零售進軍,華為、小米等開始瘋狂布局線下,線上線下逐步打通。而且家電、手機也基本做到了線上線下同質同價。服裝行業做的最差,美邦、李寧等服裝巨頭接連轉型失敗,原因就在於新零售模式下的轉型絕不僅僅是產品層面的轉型,而是經營思路、商業模式,以及零售形式的徹底大變革。我覺得未來服裝行業應該是線上做品牌集合平台,線下布局體驗店,可以用VR等高科技手段試穿線上各品牌的衣服。唯有線下體驗、線上購買,而且線上線下真正做到同質同價,服裝行業才是走對路子。
傳統產業逆襲 重體驗效率
講到這裏,我想提提京東劉強東最近所積極提倡的風口轉向傳統行業新說法。這一點我非常認同。大陸正在發生一場舉世矚目的消費大升級。已經富起來的大陸人不再只需要低質低價的商品,而是蛻變為高質高價的追求。現在,主流創業投資都在看互聯網品牌的機會。在這場波瀾壯闊的大升級中,誕生一批百億市值級別的公司毫無壓力。
前不久西班牙服裝巨頭Zara創始人超越Bill Gates成為新全球首富。他40歲創業,資產800億美元,過去十年股價增長570%。日本服裝巨頭Uniqlo 創始人柳井正也是日本首富。這兩大品牌在中國攻城掠地,開了一家又一家。深受年輕人和中產階級歡迎,也賺得盆滿缽滿。這說明成功不僅僅包括商品本身的品質,還包括了服務、體驗、運營效率等外延。
從Zara、Uniqlo到老乾媽、李錦記,這些都是傲嬌的互聯網人嘴裏的傳統企業,可人家活得一個比一個好。道理很簡單,大陸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消費正在大升級。而基礎性的商品消費卻未被很好滿足,這就是商機。放在更大的格局看,其實就是光以互聯網作為忽悠工具的階段紅利正在消退。
互聯網的傲慢 新轉折商機
如今上至大陸央視的《新聞聯播》,下至大陸土豪老闆,互聯網思維被捧得大紅大紫。用互聯網的技術、思想和方式,去改造乃至重構一切行業,是中國經濟最大的亮點,也是新增長點。這股浪潮的強勁衝擊,產生了用互聯網思維賣手機、做房子、賣煎餅……。
現在,互聯網思維一時成為一個點石成金的咒語。部分互聯網業者從傲嬌到傲慢,也引起了大量傳統人士的反感。我個人覺得互聯網就是一種連接的技術工具,它借由先進方法論,帶來產業層面的轉型升級,最後再用一種新商業文明的價值觀,推動了透明、分享的變革。現在互聯網新增人口下降、包括BAT在內的巨頭們增速放緩,超級紅利正在消退,越來越多的互聯網越做越重。新的轉折及機會正在隱隱升起。
供應鏈整合 台灣契機所在
而那些轉型成功、掌握了互聯網的工具、方法論和價值觀的傳統企業,正在爆發出嶄新的生命力,譬如華為賣手機已經超過互聯網思維的代表小米,海爾巨頭也已經轉型成功。這說明了什麼?我想,最後的推動力一定還是來自於生產效率提升的變革,包括零售模式從過去的小商品市場到超市到連鎖店到今天的電商,所有背後的推動力都是來自於供應鏈成本的下降和供應鏈效率的提升。這才是互聯網+的本質。
互聯網+不是顛覆,而是融合。當連接紅利下降之後,還是要會回歸到商業的本質、生產效率的提升。台灣,一直是最典型誠誠懇懇、踏踏實實經營傳統企業的代表,也是過去幾年被互聯網狂潮甩得頭昏腦脹的代表,在互聯網實體化趨勢隱然成型的今天,我極看好台灣企業的機會,但不是所有台灣企業,而是那些看懂商機、能夠隨機應變、而且善於融合的台灣新企業。
0 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