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迄今年的1月15日,計有511個區域貿易協定(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RTAs)向世貿組織進行通報。其中,319個已經正式生效。這些RTAs均有一個共同性,即在少數特定國家或獨立關稅領域間實行較高程度的貿易自由化規範,但對於非區域協定的其它世貿組織會員則形成直接或間接的限制與排斥。不少既有相關研究從「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兩種效果切入,指出RTAs非常可能是一種弊多於利的策略選擇,並成為全球貿易自由化與環境永續的絆腳石。但事實上,從1958年1月1日生效的《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EEC Treaty)起算至本月16日歐盟(EU)與新加坡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以及可望明年在美國主導之下完成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這些數目上不斷增長的RTAs一再地揭示了區域貿易整合難以抗拒的魅力。
跨太平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是目前世界上談判國家數最多的區域貿易談判,談判各國的 GDP 總和超過全球 GDP 的 40%,目前則逐漸由美國主導這場談判。然而這場世紀談判,卻極度缺乏透明度,即使已經歷經 19 輪的回合,各國的民眾、民意代表甚至產業界,對此的瞭解仍然不多。
由亞桑傑(Julian Assange)主持的維基解密(WikiLeaks)組織,日前公佈 TPP 最富爭議的智財權章節草案,其中對於智財權(intellectual property)的保護,可能影響民眾日常生活的各大層面。以下將大致說明草案的爭議與可能影響。
以後藥品只剩原廠貨?
這份曝光的爭議章節,凸顯美國對本國藥廠的保護。一般認為,保護智慧財產權是對創新者的鼓勵。保護的範圍可大約分為三種面向,其一是專利(patent),其二是商標(trademark),其三是著作權(copyright)。然而,對於商品製造專利的保護,有時會更惡化民眾或弱勢族群的福祉。尤其是在藥品議題上,專利與商標問題更是層出不窮。大廠時常控訴某些國家或小廠,仿造原廠藥並流出學名藥(gener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