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2日星期二

大陸地下水質差 六成不合格

22日發布的《2013中國國土資源公報》顯示,全大陸203個地市級行政4778個地下水水質監測點,接近六成監測結果為「較差」和「極差」級。 公報稱,2013年全大陸203個地市級行政區開展了地下水水質監測工作,監測點總數為4778個,其中國家級監測點800個。依據《地下水品質標準》,綜合評價結果為水質呈優良級的監測點為498個,佔全部監測點的10.4%;水質呈良好級的監測點為1287個,佔26.9%;水質呈較好級的監測點為148個,佔3.1%;水質呈較差級的監測點為2095個,佔43.9%;水質呈極差級的監測點為750個,佔15.7%。 據指出,主要超標組分為總硬度、鐵、錳、溶解性總固體、「三氮」(亞硝酸鹽氮、硝酸鹽氮和銨氮)、硫酸鹽、氟化物、氯化物等,個別監測點存在重(類)金屬鉛、六價鉻、砷等超標現...

2014年4月19日星期六

石亞今專欄 - 2014全球情勢

2014年,什麼最令人期待,什麼最教人擔憂? 美國政府在2013年結束之前,無預警關起了大門,原因是政黨對立與公權力失能所致。同樣的情形,發生在芬蘭的金融分庫關閉事件、泰國的紅黃對立、甚至台灣的食安問題…,例子多得說不完。 2014全球普遍性隱憂,是政府的內部困頓。多數政黨在只有競爭、沒有合作情形下運作,導致政治僵局,應推動的議題付之闕如。政府低效率與檯面下運作,使司法效能倒退,金融系統失衡,教育體制紊亂,這些事件都可能演變成危機。 美國「例外主義」的消失 我在去年2013全球情勢(上)預告了美國的衰退,這種情形即使在2014還會持續。中東征戰進入第12年,情況是否維持?2008年次貸風暴迄今,已然走出金融陰霾?美國重返亞洲的承諾,兌現了多少?恐怕都沒有答案。我們只看到這個道貌岸然的世界霸主,背後非法監聽的勾當。 2014年起,美國享有的「例外主義」特權正在逐漸消失。 敘利亞出兵不出兵的決策,暴露出美國從過去的「不情願」霸權,到今天的「不能夠」。2012年,高達83%美國民眾不贊成繼續干預國際事務,比起10年前的基準,提高了10%,顯示美國主導全球性議題的熱度及意願都在降低,國防、外交等各項資源隨之緊縮,未來在面對危機時,很難形成共識。 挑戰民主 美國價值的倒台,可以使國家行使某種權力的正當及合理性不在,史諾基事件便是其例。 這件單純的洩密事件,危及美國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間接使得世界警察的公信力受到質疑。美軍投入阿富汗、伊拉克作戰,換來的是全球不接受美國領導,歷史上曾經發生這樣的景象,大概只有越戰。不同的是,過去民主國家因為共同抵禦的需要而服膺美國的領導,這種因素在今天已經變得不確定。當人們開始質疑原來信仰的體制與價值,便形成對民主的挑戰。 最明顯是中國,她還不算是個民主國家,但在西方民主制度弊病的推波助瀾下,中國只要維持7% GDP以上的成長,習李改革之路最重要的「維心」策略能夠奏效,中國便不急,也不需要民主。更甚之,屬於「中國特色」的體制,可能在未來30年,與民主制度並存,成為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典範」(paradigm)。 整體觀之,2014年全球安全情勢集中以亞太、中東為兩個主要關注區域、及數個潛在熱點。先談談亞太。 中國的「改變現狀」等同「再平衡」失敗? 10月,由於美國聯邦政府關閉,歐巴馬取消了APEC亞太高峰會、東亞峰會兩個重要出訪行程。11月,幾乎和「三中全會」同時,中國拋出「防空識別區(ADIZ)」震撼彈,挑戰現狀改變,事發後美國反覆的態度,近似無力招架,引發外界對「再平衡」疑慮。很明顯,美國對亞太關注雖還不到敗象畢露,卻已現疲態。 東海問題來得又急又快,卻能保持在可控制的範圍,原因歸咎於美中「新型大國關係」效應。習近平打出這張牌,其中內涵、形式雖還不甚明確,卻足以對美國產生很大的吸引作用。相較於此,「美日安保」是一種義務與承諾,以美國現在的實力要背負安保的負擔,是不如胡蘿蔔來得誘人。美國雖宣稱將與日本同一陣線,但並不表示會「對中作戰」。這是我說東海局勢雖緊張,卻可控制的原因。 整體來看亞太未來情勢;美軍在亞太地區航艦數量將從11艘銳減至7(或8)艘;安倍推動「集體自衛權」導致與韓國對立,未有緩解之際,卻各自向中國靠攏;朝鮮半島核問題壓力未解;TPP(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談判最終沒能在2013年底結束。由此看來2014年,還是很難讓人樂觀。 「再平衡」轉向東南亞? 美國亞太「再平衡」的南移,從黑格爾部長兩次出訪東南亞,高調宣布對東南亞軍事援助及訓練資金增加50%,可以看出。 與東北亞冀望美國存在亞太的目的,是為了牽制中國,必要時要能打也要確保能贏,這是「再平衡」普遍被理解的意義。東南亞則有很大不同,這裡大多數的國家希望美國看照過來,但又不願切斷與中國的交往,也就是不選邊站。但是近來中國在東海問題舉措強硬,使得原來事不關己的東南亞,也陷入安全兩難。南海,便是一例。 說起南海,我對2014年南海的前景,同樣憂慮。 你的對手不等於我的敵人 正當全球屏息注視東海情勢發展,南海各國正悄悄地從事各種軍事準備,大量軍備武器迅速地向這裡集中,一場熱帶風暴正在成型。 南海沒有東海的高強度、高迫切性,並不表示可以常保安寧。「你的對手不等於我的敵人」便是南海各國心中寫照。南海涉入國眾多,彼此存在雙方、三方利益糾葛,缺乏共同海上對話機制,問題複雜性高。因此,當涉入國任何一方有了侵權踏地的動作,南海會比東海更危險。 為什麼看壞南海?從武裝軍備與政治條件兩方面來說。 美軍在新加坡部署濱海作戰艦開始,各國紛紛以「堆積木」方式擴充軍事設施。中國遼寧號航母編隊進駐三亞軍港;台灣在太平島新建碼頭、加長機場跑道;中、越剛剛就和平解決爭端達成共識,越南立刻將海上警察廳升格為海岸巡防隊,並透過向俄羅斯採購蘇-30戰機,大幅購置新型巡邏艇。 南海聲索國間的政治條件無法為和平帶來任何曙光。廣大興海上喋血事件後,台菲始終未能就漁業範圍達成協議;今年8月,艾奎諾取消訪中行程,中菲關係急轉直下。「海燕」風災後,中國有意無意,錯過了向菲國表達善意的機會。然後,是中美日三國四艘航母「不期而遇」、上週五美、中險些釀成軍艦海上擦撞事件。這些事端,並不是巧合,未來突發事件不會間斷,誰能保證每次都能和平收場。 武裝軍備如同火藥,政治條件則是板機,火藥已經配置到位了,缺的是溫度。南海在升溫,雖然速度很慢,但一旦到達爆點,會不可收拾。 許多阿拉伯世界保守派認為,美國不出兵敘利亞的決定,等同對中東放棄。更有人進一步理解,當美國向亞太「再平衡」同時,已經製造了中東的失衡。而一個失衡的中東,是不是能夠確保「再平衡」成功?對此,我們並不知道。 局勢在變,不確定現在是不是經歷光明前的黑暗,要準備好面對一個無常的世界,必須先有盤算。 敘利亞─失守的「紅線」 敘利亞阿賽德政權幾乎掌握了2013年的主控權,歐巴馬沒能守住自己強調的”紅線”(指使用化武),錯失了懲戒敘國先機,但也突顯了美國國內反戰、國際旁觀、與己身財務窘境等諸多問題。 敘利亞問題與剷除格達費政權,難度與複雜度均高,但相較於利比亞模式,美國並沒有把握能夠完全適用在打擊阿塞德政權,也沒有足夠完善的作戰計畫。來年,歐巴馬宣示「阿塞德必須下台」的基調仍將維持,但是不會有積極的作為,尤其隨著敘國內部宗教衝突日益擴大,黎巴嫩、伊朗、俄羅斯等國介入後,原本美國扶植的反對派勢力更形弱化。只要敘利亞內部化武問題能夠得到克制,政治相對穩定,2014年可望維持現狀。 非洲深陷治理不彰的困境 非洲,相對落後且發展空間有限,問題還是出在治理權的分歧。非洲整個安全事務由非洲聯盟、西非經濟共同體、歐盟、聯合國等數個國際組織來執行,權責上相互重疊,效率也極為不彰。 非洲聯盟希望建立一支聯合應變部隊,2014甚至未來幾年,達成的機率都不高。也就是說當發生類同2012至2013年馬利共和國衝突事件時,仰賴外軍支援仍是非洲目前唯一選項。 北非激進主義紛亂難止 北非的突尼西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馬利等地區,激進份子組織在當政府執政不力的環境下崛起,此一組織近年來形成接班態勢,相當值得關注。 這些戰亂中倖存下來的年輕一輩,憑藉著過去在蓋達組織習得武器使用以及城鎮戰戰鬥技能,從失敗教訓學習經驗,並且接收蓋達原有的殘存支系,滋養、共生而後茁壯。他們以重塑社會秩序為訴求,手段卻是極端暴力與破壞,此一發展趨勢,可能危及這些國家安全利基,間接使非洲大陸陷入紛亂。 至於中東及北非地區其他社會方面的問題,也慢慢在2014年湧現。 根據聯合國阿拉伯發展報告,中東、北非地區是全世界人口增長速度最快的地方,1950年此地只有8,160萬人,到了2013年增加為4億,增長率接近五倍;2050年估計更將達6億。人口增生壓力下,連帶的住所、糧食、水資源匱乏,以及未來教育不均、低所得、失業率等社會問題亦將接踵而至,成為另一項安全威脅。 俄羅斯「經濟緊縮、戰略開展」 俄羅斯來年最大的挑戰在經濟。2013年俄羅斯經濟成長率低於2%,GDP總值尚不及美國的百分之十五,這樣的經濟情況,很難達到富國強兵理想。總理梅德韋傑夫提早預告了2014「預算緊縮」政策,看來,莫斯科要設法度過一整年的寒冬。 與過去蘇聯政權不同,如今俄羅斯在綜合國力上尚無法與美國對抗,外界疑慮的「新冷戰」,並不具成型條件。但是俄羅斯崛起企圖,卻不因此而有所減損。今年6月俄羅斯宣布在2013年底,將新型航艦「庫茲涅佐夫上將」號(Admiral...

2014年4月14日星期一

貿易自由化的假象 TPP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迄今年的1月15日,計有511個區域貿易協定(Regional Trade Agreements, RTAs)向世貿組織進行通報。其中,319個已經正式生效。這些RTAs均有一個共同性,即在少數特定國家或獨立關稅領域間實行較高程度的貿易自由化規範,但對於非區域協定的其它世貿組織會員則形成直接或間接的限制與排斥。不少既有相關研究從「貿易創造」與「貿易轉移」兩種效果切入,指出RTAs非常可能是一種弊多於利的策略選擇,並成為全球貿易自由化與環境永續的絆腳石。但事實上,從1958年1月1日生效的《歐洲經濟共同體條約》(EEC Treaty)起算至本月16日歐盟(EU)與新加坡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以及可望明年在美國主導之下完成的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he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這些數目上不斷增長的RTAs一再地揭示了區域貿易整合難以抗拒的魅力。 跨太平夥伴關係協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是目前世界上談判國家數最多的區域貿易談判,談判各國的 GDP 總和超過全球 GDP 的 40%,目前則逐漸由美國主導這場談判。然而這場世紀談判,卻極度缺乏透明度,即使已經歷經 19 輪的回合,各國的民眾、民意代表甚至產業界,對此的瞭解仍然不多。 由亞桑傑(Julian Assange)主持的維基解密(WikiLeaks)組織,日前公佈 TPP 最富爭議的智財權章節草案,其中對於智財權(intellectual property)的保護,可能影響民眾日常生活的各大層面。以下將大致說明草案的爭議與可能影響。 以後藥品只剩原廠貨? 這份曝光的爭議章節,凸顯美國對本國藥廠的保護。一般認為,保護智慧財產權是對創新者的鼓勵。保護的範圍可大約分為三種面向,其一是專利(patent),其二是商標(trademark),其三是著作權(copyright)。然而,對於商品製造專利的保護,有時會更惡化民眾或弱勢族群的福祉。尤其是在藥品議題上,專利與商標問題更是層出不窮。大廠時常控訴某些國家或小廠,仿造原廠藥並流出學名藥(generic...

2014年4月10日星期四

習近平打虎 元老干預 軍方效忠 - 習近平推反腐

習近平2012年年底就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併發表就職演講時曾直接提及「黨幹部的腐敗和瀆職問題」。該演講不僅宣佈習近平時代拉開帷幕,同時向腐敗宣戰。 習近平去年1月表示:「反腐要老虎(高層官員)蒼蠅(底層官員)一起打」,今年1月表示:「要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堅決把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進行到底。」中國中央軍委機關報《解放軍報》6日報導說,日前全軍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發出《通知》,要求全軍和武警部隊在教育實踐活動中,認真組織學習中央文獻研究室和中央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領導小組辦公室編輯的《習近平關於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論述摘編》。這預示着習近平大力推進的反腐浪潮將波及「安全地帶」——軍隊。 很多中國人認為貧富差距嚴重源於腐敗。中國領導班子認為,如果對腐敗問題置之不理,百姓對貧富差距的不滿情緒很有可能升級為對共產黨的憤怒。比起房地產泡沫、「影子銀行」和地方負債,腐敗就是更危險的雷區。 被譽為「鄧小平經濟顧問」的吳敬璉博士說:「學界1988年開始提出行政權力廣泛干涉經濟導致腐敗發生的見解。應該通過市場化改革減少政府對經濟領域的干涉。」「市場化改革」是目前中國領導班子在經濟領域關注的焦點,為此應該打破國有企業的鐵飯碗,拓寬民間企業的活動領域。 習近平力推的反腐浪潮既是為實現市場化的經濟改革,也是牽制舊制度的政治戰略。據分析,習近平是想通過反腐來剷除政敵,鞏固權力。 習近平2012年8月在北戴河會議上被提名為下屆領導人,當時他表示:「中共當前所面臨的內憂外患,與1948年的國民黨極為相似。」習近平還說:「三年不收復民心,十年恐會亡黨亡國。」也就是說,必須高舉反腐大旗,以防民心背離。 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和中紀委王岐山聯手「打老虎」,近日出現...

2014年4月9日星期三

肖锋:台湾人这么说这么做

在台湾找中国,你能感悟到一种久违了的温馨。我们与他们,似曾相识又彼此陌生。 不少陆客初看台湾会有些心理落差。台湾怎么连个气派的机场都没有? 台湾不是用看的,台湾是要细细品味的。就像一个女人… 我们过往所了解的中国,只是一半,另一半在台湾, 这一半虽小却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粹。 他们跟我们一样,他们跟我们又不一样,太不一样了! 他们的“爱”是有心的,他们的“亲”是相见的,他们的“义”中是有我的, 他们的“庙”是经常朝拜的。 中国汉字是我们与古人交流的密码,密码不失,方能传承。 他们的书店是有主张的,坚守在黄金地理位置。 逛书店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态度,一个不读书的民族只会沦为低智商社会。 他们以忠孝仁义命名道路。 台湾的路名很中国, 香港的路名很殖民, 大陆路名很革命。 路不只通东西南北,也通古今。 东西主干叫忠孝路,南北纵横叫复兴路(台北); 还有仁一路、信二路、义三路、爱四路(基隆); 或者一心路、二圣路、三多路、四维路、五福路、 六合路、七贤路、八德路、九如路、十全路(高雄). 他们的机场翻修,会一步一个道歉启事。 谦恭本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公权更应如此。 人脸是城市最细致的风景线。 台湾人的脸从容淡定,优雅内敛他们会热心为陌生人指路, 新一代甚至会拿出手机,耐心为你google,将地图解释给你看。 中华民族以助人为乐,美德有传。 他们一般不拒绝你借电话;迷路了员警不拒绝开车送你; 你不买东西不会嫌弃你,会说“谢谢,欢迎下次再来”; 临行前被告知,大陆砍价杀一半的作法在台行不通,且会招致鄙视。 通常,他们不认同讨价还价,减半还价更是拒绝, 买卖诚心、童叟无欺本是中国人的从商传统。 他们仍把“小姐”当礼貌的称呼,而“老师”是极令人尊敬的称谓。 他们宣导献爱心、捐发票。 发票定期摇奖,既监督商家纳税,同时又救助老弱。 他们的旅馆里会摆放佛教圣典、圣经、大师语录,各种信仰和谐共处。 什么是和谐社会?这就是和谐社会。 他们的小吃摊有几十年历史,并不因城管扫荡一空。 小吃摊是城市一道诱人的风景线。 友善是台湾人的关键字。 友善不是靠标语,也装不出来,不是面子,而是里子。 他们仍保持里长、邻长的设置,居民一有矛盾或问题,先靠传统的办法协调。 中国式友善是乡土社会出发,再扩展到陌生人社会的。 中华民族的里子是乡土中国. 台湾最值得你推荐的是什么?导游说是人情和文化。真准,此两物大陆最缺。 文化与人情没写在楼面上,却写在人脸上…。 为什么台湾人"现在"不认同‘中国’呢?-----试图以台湾的观点回答。 (原文出处:http://blog.renren.com/share/223575273/9825181062)文:张耕维...

韓寒--太平洋的風 (原文/繁體中文版)

   空客320降落在桃園機場。飛機的降落把我震醒。手機裏正好播放到張艾嘉的《戲雪》,這算是一首生僻的歌,陳升寫下這樣的詞——“1948年,我離開我最愛的人,當火車開動的時候,北方正飄著蒼茫的雪,如果我知道,這一別就是四十餘年,歲月若能從頭,我很想說,我不走。”       對於臺灣,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侯孝賢和楊德昌的電影裏。後來魏德勝和九把刀又加工了一下。我喜歡的作家,梁實秋,林語堂,胡適也都去了臺灣,而且他們都和魯迅吵過架。當大陸窮的時候,臺灣有錢,後來大陸有錢了——確切的說,是政府和小部分人有錢了,臺灣又有了⋯⋯       戰火把同一個民族的人分隔在了海峽的兩岸,那些具體到每個家庭的悲歡離合已經被時間慢慢抹平。臺北的街道的確像優客李林唱的那樣,像迷宮一樣展開在我的眼前。但是對於異鄉人,每個陌生的城市都是迷宮。在酒店住下,誠品書店就在旁邊。朋友的眼鏡架壞了,於是晚上先陪著朋友去配眼鏡。我們坐計程車來到了台大附近,進了一家眼鏡店。沒有聲音酥麻的台妹,老闆親自上陣。朋友看中了一副鏡框,但要幾天以後才能取。朋友說,那算了,我在臺灣只留三天,我要明天就能取的,只能去別的地方看看。這時候,讓我詫異的一幕出現了,老闆居然從櫃檯裏摸索出了一對隱形眼鏡,塞在我朋友手裏,說,實在不好意思,沒能幫上你的忙,這個送你,先用這個應急吧。連我這般總是把人往好裏想的人第一反應也是——我靠,哪有這種好事,這裏面是有什麼貓膩吧?咱還能走出這家店的店門麼?       我們平安的走出了這家眼鏡店,換去了隔壁一家。那家眼鏡店承諾第二天就可以把眼鏡做好,然後那家店的老闆用朋友殘留下的鏡片臨時找了一個鏡框湊合裝了起來,告訴朋友,這個可以晚上用。這兩家只是非常普通的路邊眼鏡店,還是自己隨機找的,要不真得讓人懷疑是不是組織方安排的,目的為了讓大家增加對臺灣的好感。       臺灣的街道上有不少的小遊行和抗議橫幅,這一切對於大部分大陸遊客來說都太新鮮了,於是很多遊客守著電視機看晚上的政論節目。我媽媽去年從臺灣旅遊回來,就說那裏太好玩了,領導人可以在電視裏隨便罵,比快樂大本營還要歡樂。相比之下,臺灣人對這些早就習以為常。但給我留下了比馬英九先生更深印象的是王松鴻先生——他不是明星政客,也不是文人墨客。他是一個計程車司機。一天早上,我從酒店下樓,打了他的車去陽明山。到了目的地我發現把手機拉在計程車上。我沒有記下車牌號。朋友們忙著幫我聯繫計程車公司,看看能不能查到一些訊息,我也打給酒店,想讓他們查看一下監控錄影,確認車牌號。一會兒,我接到了酒店的電話,我問他們,是查到車號了麼?他們說,監控錄影裏訊息太多,還沒有查到,但是剛才有一位計程車司機開回酒店,把一個手機交給了前臺,說是一位從你們這裏上車的先生遺落在車裏的。。。。。。         說實話,我石化了。我問到了計程車司機的電話和名字,說我想酬謝你。王松鴻說,不需要啦,很正常的,小事一樁,我們都是這樣的。他告訴我,前幾天剛和幾個朋友環島開了一圈,打算過一段時間來大陸旅行。他說他開計程車就是為了能夠去更多的地方看看。末了居然還來一句:我有QQ和新浪微博的,你的號是什麼,我們可以在網上聯繫的。這頓時讓我覺得兩岸關係非常親密。接著,他繼續說,你有臉書麼?我說,大陸的互聯網沒有臉……書。他說,哦,對哦,是哦。我不和你說了,有客人了,再聯繫哦。         也許是我的命好,遇見的都是好人,也許是我走的膚淺,幾乎所有人都和氣。毫無疑問,如果我在臺灣多停留幾天,我當然能看見他不如人意的一面,也許他硬體不夠新,也許他民粹也湧現,也許他民怨從不斷,也許他矛盾也不少。沒有完美的地方,沒有完美的制度,沒有完美的文化,在華人的世界裏,它也許不是最好的,但的確沒有什麼比它更好了。         這篇文章裏不想談論什麼政治和體制。作為一個從大陸來的寫作者,我只是非常失落。這些失落並不是來自於這幾天淺顯的旅行,而是一直以來的感受。我失落在我生存的環境裏,前幾十年教人兇殘和鬥爭,後幾十年使人貪婪和自私,於是我們很多人的骨子裏被埋下了這些種子;我失落在我們的前輩們摧毀了文化,也摧毀了那些傳統的美德,摧毀了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摧毀了信仰和共識,卻沒有建立起一個美麗新世界,作為晚輩,我們誰也不知道能否彌補這一切,還是繼續的摧毀下去;我失落在不知道我們的後代能不能生存在一個互相理解而不是互相傷害的環境之中;我失落在作為一個寫作者,我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還要不停的考慮措辭,以免哪個地方說過了線;我失落在當他人以善意面對我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居然是會不會有什麼陰謀;我失落在我們自己的文藝作品很少能夠在臺灣真正流傳,而能在臺灣流傳的關於我們的大多是那些歷史真相和社會批判,更讓人失落的是那些批判和揭露往往都是被我們自己買了回去,用於更加瞭解我們自己。除了利益和人與人之間的鬥爭,我們幾乎對一切都冷漠。這些冷漠和荒誕所催生的新聞都被世界各地的報紙不停的放在頭版,雖然可以說這是官方的錯,但無奈卻也成了這個民族的注釋。         是的,我要感謝香港和臺灣,他們庇護了中華的文化,把這個民族美好的習性留了下來,讓很多根子裏的東西免於浩劫。縱然他們也有著這樣那樣的詬病。而我們,縱然我們有了麗茲卡爾頓和半島酒店,有了gucci和lv,我們的縣長太太也許比他們最大的官員還要富有,我們隨便一個大片的製作成本就夠他們拍二三十部電影,我們的世博會和奧運會他們永遠辦不起,但走在臺灣的街頭,面對著那些計程車司機,速食店老闆,路人們,我卻一點自豪感都沒有。我們所擁有的他們都擁有過,我們所炫耀的他們的納稅人不會答應,我們所失去的他們都留下了,我們所缺少的,才是最能讓人感到自豪的。         文化,法制和自由是一個民族的一切,別的國家不會因為你國的富豪瘋狂搶購了超級跑車和頂級遊艇而尊敬你的國民。坐在空客330的機艙裏,飛翔在兩萬英尺的高空,一個半小時就到了上海,窗外望去,都是海水。既然我們共用著太平洋的風,就讓它吹過所有的一切。 (有一個更正,非常抱歉,由於當時電話裏說的很匆忙,加上我自己的粗心,我在文章中把計程車大哥的名字給記錯了。他叫王松鴻,不叫王鴻松。在博客中已經改過。我文中寫道,我對他的印象比對馬英九先生的印象還深,但居然犯下這個錯,實在有失尊敬,愧疚不已。) 精采原文在這裡>> 韓寒--太平洋的風...

大陸的人如此看台灣

       朋友轉寄來兩篇大陸人描寫台灣的文章,一篇是韓寒寫的〈太平洋的風〉,一篇是《新週刊》總主筆肖鋒寫的〈台灣人這麼說這麼做〉。兩篇都值得看看,尤其肖鋒寫的〈台灣人這麼說這麼做〉更是寫盡無數台灣人的心聲,遠比韓寒寫得更深刻、入骨。         但是,看一看高興一下就好,別太得意。台灣有很多值得我們珍惜而大陸早已蕩然無存的東西,但是我們還有很遠的路要走,對現況得意就會讓歐陸和北歐的人看不起,看笑話。         韓寒寫的〈太平洋的風〉羨慕台灣人的善良、熱情、厚道與坦蕩而自在,用以對比大陸人的彼此不信任、好鬥、冷漠。但是,這篇文章也不經意地反映了大陸近年流行的「浮誇風」:因為硬體建設進步了,就自己為了不起得很,自以為「大國崛起」了(「我們的縣長太太也許比他們最大的官員還要富有,我們隨便一個大片的製作成本就夠他們拍二三十部電影,我們的世博會和奧運會他們永遠辦不起」)。有天我在法蘭克福機場等過境,一個大陸旅客大聲嚷嚷:嗨!老鄉,你該回祖國去看看,咱的建設遠比他們進步,這破落的機場算啥。這些鄉巴佬不會懂一句中國人罵人的話:「樹小牆新」。可惜的是,台灣也愈來愈少人懂得「樹小牆新」的意思了。韓寒所羨慕的,我們也正在失去;而韓寒所沒有見到的,我們也正在迅速地稀薄化了。         大陸的清宮劇崛起,紅遍兩岸。表面上號稱衣著髮型都考據過,實際上是小女生的虛構作品,寫作的功力來自大陸幾十年流血鬥爭的真實經驗與上一代的口述歷史。要說大陸這樣就算是懂中國傳統文化,那還差得遠呢!中國傳統中是有這麼卑劣的成分,但大陸也僅僅傳承了中國傳統最卑劣的部份;真正的精髓奧義,早已蕩然無存──這,卻是韓寒看不到的,也恐怕看不懂的。  ...

我們被騙了三十年!談全球性的青年困境

我們被騙了三十年!談全球性的青年困境        九月份以來的四篇文章其實都是在探討青年困境的成因,「供需與分配:誰的正義」一文表面上好像在談經濟問題,其實青年困境最根本的原因是錯誤的財經制度所造成的,甚至繼續既往的話將會使一整代人的未來都被犧牲掉。        過去三十年來當道的「新自由主義」曾經許諾:只要把一切資源從國家手裡取回來交給市場,這個世界將會更繁榮,所有的人會更富庶;為了走向這個美麗新世界,他們在我們腦袋裡植入了以下的信仰:減稅、放寬法令、開放國際市場競爭(別擔心弱勢產業,它們倒了會有更好的企業興起,失業的員工會得到更好的工作機會)、把失業問題交給市場自己去解決、同情窮人就是對自己殘忍(因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英國和美國率先執行這個信仰,結果美國過去三十年來所得的增長悉數被 Top 10% 的人吃掉,其他 90% 的人所得甚至是負成長!對於美國 Top 10%(尤其是 top 1% 的人)而言,「新自由主義」兌現了許諾,他們活在天堂裡,遠比三十年前更快樂;對於其他90%的人而言,他們被騙了,活在地獄(所得減少或沒成長,但是失業率增加了)。        對於全世界的年輕人而言,他們將失去未來,只因為父執輩愚昧地奉行了三十年的新自由主義。為什麼我敢這麼說?証據就在前幾篇文章裡,我現在把它們串起來給你看個明白!        美國是世界經濟的火車頭,所以要先看清楚美國發生什麼事。暫時不要去管新興國家,他們的 GDP 成長不會幫助歐美或台灣解決問題。 一、財富集中化,90%的人消費能力沒有增加,影響經濟發展動能與青年失業    ...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

 
Design by Free WordPress Themes |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 Premium Blogger Themes | Affiliate Network R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