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过去两年,全世界一共开建了17座12寸晶圆厂,这是半导体行业投资前所未有的纪录。
贡献这个数字的主要是中国,因为这些工厂里,除了美国和日韩台的几座,其他10座工厂全部分布在中国。
而自今年3月以来,中国大陆的土地上,又陆陆续续开工建设了武汉新芯第二期、美国万代重庆厂、合肥长鑫、台积电南京厂、德科玛淮安厂等5座12寸晶圆厂。
据国际半导体设备材料产业协会(SEMI)公布数据显示,到2020年,全球将新建62座晶圆厂,其中26座将落户中国,占比高达42%。
遍地开花的半导体工厂,据传一条年产5万片的12寸晶圆生产线,就需要投资450亿元,这么算下来,总投资金额将高达万亿元量级。
这真是一个赤裸裸的烧钱游戏,比起什么面板大战、光伏竞赛,都要规模更大的多。
但中国没有退路。
作为世界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却有超过七成都需要进口,中国高层表示,勒紧裤腰带也要把他烧出来。
那这些钱主要烧到哪里去了呢?
设备。
盖房子实际上花不了多少钱,最大头就是设备投资,占比通常去到了75%以上。
比如光刻机,全球光刻机龙头AMSL的数据显示,他们家最新的EUV光刻机NXE 3400B,一台的价格就超过了1亿欧元。
今年前三季度,AMSL的营收为76.69亿美元,实际上他不过是卖了几十台光刻机而已。
据SEMI的预估,今年全球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可达494 亿美元,较去年成长 19.8%,将打破2000年创下的 477 亿美元纪录。
中国市场的贡献有多大可以想象!
当然,这些钱不会是白烧的,当中国的下游产业链搭建起来,来自对上游设备的需求很快就将培育起本土的优质供应链。
日本就曾经走过这么一个阶段。
上世纪70年代以前,日本的半导体产业也是一张白纸,但在此后的十几年,日本的电子产业日益兴旺,于是各大公司纷纷投资半导体制造业,政府也出政策全力扶持。
结果立竿见影。
1985年,日本NEC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公司,1986年,日本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国,全球份额达到45.5%。
有了下游的水草滋养,上游的设备产业也就跟着欣欣向荣,1980年代末,美国半导体行业里引进自日本的设备,已经大幅攀升至接近一半。
这轮中国掀起的半导体投资热潮,上游设备领域的机会同样不会少。
1 半导体测试设备
我国产业升级的顺序,是拾级而上的。
先从最底层的组装开始,然后突破边缘技术,再一步步向主流核心挺近。
半导体产业同样如此,现在晶圆制造已经可以干了,那么自然就要涉足设备领域,设备领域又分为几个环节,比如最核心的晶圆制程设备(包括光刻机),我们现在还干不了。
没关系,那就先从次一级的外围设备做起。
比如测试设备、封装设备、前端设备等,合计起来也是上百亿美元的大市场。
今天的主角,长川科技(300604),正是此间冉冉升起的新星。
长川是做半导体测试设备的,主要产品包括测试机和分选机,其中前者占比47.07%,后者占比52.93%。
测试机和分选机的分工是这样的,当一枚芯片需要检测的时候,分选机首先把它自动的放到相应的位置,然后由测试机来判断它的性能是否达标。
这是检测流程中的上下两个环节。
虽然测试设备的技术没有光刻机要求那么逆天,但壁垒仍然是不低的,尤其是芯片设计越来越复杂的今天。
比如,测试机的钳位精度要求,已经从几年前的1%提升到了现在的0.25%,时间测量精度提高到了微秒级。
分选机的误差精度要求,已经普遍在0.01mm等级,而人的头发丝直径也不过是0.05-0.08mm。
正是因为技术门槛高,这个行业的蛋糕一直都只有美国、日本的公司能够吃得到,其中美国泰瑞达(Teradyne)、日本爱德万(Advantest)两家就占了50%以上的份额。
长川科技主要竞争对手情况
2016年,泰瑞达营收17.5亿美元,和他相比,长川的同期收入只有1.24亿元,不及九牛一毛。
有差距并不怕,更说明潜力空间大。
今年上半年,长川的分选机营收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