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8日星期三

包正豪》從民主進步到民主退步

1986年9月28日是台灣民主化歷程當中一個重要且有意義的日子。當天,民主進步黨衝撞威權體制而成為台灣政治發展歷史中,第一個有實質意義的反對黨,被視為是台灣民主化體制建構的起點。但鮮少人注意或被刻意忽略的是,當時國民黨威權政體的自我節制,才是台灣民主化不至於夭折的主因。
不過,就如同大家都只關心誰中樂透頭獎,沒人在乎多數人才是獎金貢獻者一樣,誰會不識相地去提蔣經國總統是「民主推手」呢?所以,以「民主進步」為名的民進黨,就成為台灣民主化的代名詞。它的發展歷史,就是台灣民主化的歷史,而讓民進黨獨占「民主」的詮釋權力。
然後,2000年的政黨輪替,民進黨中斷國民黨半世紀的統治;2008年國民黨重回執政,則完美演繹政治學定義中的兩輪政黨輪替之「民主鞏固」。可以這樣說,台灣因此成為教科書的政治民主化典範,無可挑剔地展現完美的政治民主化。
政治學教科書對政治民主化的定義,是聚焦於「程序性民主」的體制建立。所以當我們有了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等制度設計,讓反對黨理論上有可能透過民主選舉贏得政權,實現政黨輪替,那政治民主化就已經完成。
但政治學者同時發現,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不總是一路順遂的。事實上,民主並不是一條單行道,而是可能發生走回頭路的。政治學者稱此為「民主衰退」。衰退的意思是,我們的政治發展方向不但不繼續走向民主,卻反而向威權倒退。關鍵在於,經過無數投身民主化運動者的努力,所建構出來的民主體制能否維持,繼而繼續鞏固民主的生活。
譬如言論自由,得之不易。因為言論自由是爭取而來的,所以台灣社會對於言論自由的範疇,一直抱持寬容的態度,盡可能地尊重與保護。但當這樣的尊重與保護被濫用,甚至強調在社會當中個人擁有「絕對言論自由」時,言論自由就不再是確保社會存在多元聲音的利器,而成為少數擁有發言聲量者用來壓制異己聲音的武器。
民進黨在台灣政治自由化與民主化的過程中居功厥偉。但當台灣政治體系已經建構起民主制度,正需要鞏固的時候,民進黨這個曾經催生民主的推手卻正在毀棄民主政治的基石。民主政治仰賴言論自由,但與民進黨意識型態有異者,似乎不在保障之列。更有甚者,務必除之而後快,不許其見於人間。
譬如近日基隆市退警協會通訊軟體群組內所流傳的「有損國家元首尊嚴」的改圖,民進黨基隆市黨部語帶威脅,要對退警協會算帳,還要警察局長出來斥責。結果退警協會默默關掉群組,不再發言。這難道不是「使人噤若寒蟬」的寒蟬效應嗎?更別提過去種種「(台灣意識)忠誠審查」的荒謬提議。
當今的台灣社會,民進黨幾乎是不可質疑且不可被批評的。與其意見不同而針鋒相對者,或許不會像在威權時期般「被失蹤」,但卻可能會因此被喪失退休金,甚至斷絕謀生機會。這兩者的差異,到底哪個比較反民主?民進黨有比威權時期的國民黨好嗎?
也許,民進黨是馬基維利的信徒,相信「目的能使手段合理化」。所以只要目的是「對的」,就可以不擇手段。只是,民主社會裡的「對」,是允許討論的,只有在威權統治下才有「絕對的正確」。當不允許異議存在,並用不正義手段來迫害異議者時,民主進步就成為民主衰退,距離真正的民主就日漸遙遠,甚至後退到威權統治了。
我比較盼望再看見當年為爭取言論自由而不惜犧牲的民進黨,而不願意看到現在這個容不下異見而濫用民主權利的民進黨。
(作者為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主任)

0 评论:

发表评论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

 
Design by Free WordPress Themes |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 Premium Blogger Themes | Affiliate Network R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