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8日星期三

迦太基故事

迦太基是公元前7世紀至前2世紀建都於北非沿岸迦太基城的文明古國,農業及商業非常發達。強盛時期控制了北非地中海沿岸、薩丁尼亞島、科西嘉島、部分的西西里島、及今日的西班牙南部,成為西地中海霸權。 公元前218年春,為了替父報仇及爭奪霸權,迦太基悍將漢尼拔率領大軍從伊比利亞(西班牙南部)出發,進攻世代仇敵羅馬帝國。迦太基大軍在五個半月中行軍1600多公里,沿途克服了天然障礙及部落的抵抗,越過了險峻的阿爾卑斯山脈,攻入義大利境內。此後的幾個戰役,迦太基都獲得大勝利,義大利很多部落與都市都巨服迦太基。但是漢尼拔犯了戰略上的錯誤,沒有趁勝攻入羅馬城,終於給敵人喘氣的機會。公元212年羅馬人開始反攻,迦太基連連戰敗,退缩非洲的地中海沿岸。 公元前201年迦太基被迫簽訂苛刻的和約,放棄非洲以外的領域、償付羅馬巨額賠款分五十年付清、海軍全數交給羅馬、同時選100貴族青年赴羅馬當人質。接下來50年的和平時期,雙方皆努力恢復原氣。 50年後,羅馬人看到迦太基境內一片繁榮景象,復原之快令羅馬人心驚。50年前迦太基大軍橫掃義大利的慘痛教訓,使羅馬人下定決心,迦太基必須鏟除。公元前152年羅馬向迦太基宣戰,並集結大軍登陸北非。迦太基人正在慶幸,巨額賠款終於付清,以後可以過好日子,完全沒有要打一場大戰的準備。接到宣戰的訊息,馬上派特使團赴羅馬,並授權他們答應一切要求。 羅馬要求迦太基派300名貴族小孩赴羅馬當人質,就可以保全其自由及領土完整。迦太基人懷著不祥的預感及悲傷的心情交出他們的小孩。但是羅馬人並未減緩進軍的腳步,很快的提出第二個要求,迦太基人必須交出所有武器、船隻及大量的糧食。迦太基人的領導階層還是選擇和平,履行所有的條件。但是他們未得到善意的回報,羅馬人接著提出第三個要求:所有迦太基城的居民必須全數撤出城外十里,迦太基城必須徹底焚毀。 聽到最後一個要求,迦太基城民進入瘋狂狀態。憤...

包正豪》從民主進步到民主退步

1986年9月28日是台灣民主化歷程當中一個重要且有意義的日子。當天,民主進步黨衝撞威權體制而成為台灣政治發展歷史中,第一個有實質意義的反對黨,被視為是台灣民主化體制建構的起點。但鮮少人注意或被刻意忽略的是,當時國民黨威權政體的自我節制,才是台灣民主化不至於夭折的主因。 不過,就如同大家都只關心誰中樂透頭獎,沒人在乎多數人才是獎金貢獻者一樣,誰會不識相地去提蔣經國總統是「民主推手」呢?所以,以「民主進步」為名的民進黨,就成為台灣民主化的代名詞。它的發展歷史,就是台灣民主化的歷史,而讓民進黨獨占「民主」的詮釋權力。 然後,2000年的政黨輪替,民進黨中斷國民黨半世紀的統治;2008年國民黨重回執政,則完美演繹政治學定義中的兩輪政黨輪替之「民主鞏固」。可以這樣說,台灣因此成為教科書的政治民主化典範,無可挑剔地展現完美的政治民主化。 政治學教科書對政治民主化的定義,是聚焦於「程序性民主」的體制建立。所以當我們有了國會全面改選、總統直選等制度設計,讓反對黨理論上有可能透過民主選舉贏得政權,實現政黨輪替,那政治民主化就已經完成。 但政治學者同時發現,政治民主化的道路不總是一路順遂的。事實上,民主並不是一條單行道,而是可能發生走回頭路的。政治學者稱此為「民主衰退」。衰退的意思是,我們的政治發展方向不但不繼續走向民主,卻反而向威權倒退。關鍵在於,經過無數投身民主化運動者的努力,所建構出來的民主體制能否維持,繼而繼續鞏固民主的生活。 譬如言論自由,得之不易。因為言論自由是爭取而來的,所以台灣社會對於言論自由的範疇,一直抱持寬容的態度,盡可能地尊重與保護。但當這樣的尊重與保護被濫用,甚至強調在社會當中個人擁有「絕對言論自由」時,言論自由就不再是確保社會存在多元聲音的利器,而成為少數擁有發言聲量者用來壓制異己聲音的武器。 民進黨在台灣政治自由化與民主化的過程中居功厥偉。但當台灣...

2016年9月14日星期三

國民黨運台黃金花光了?鏢頭之子吳興鏞獨家解密

互動看政經 民進黨清算國民黨黨產,洪秀柱「運台黃金也算嗎」讓人關注1949年大批黃金運台。曾押運黃金聯勤總部財務署長吳嵩慶之子吳興鏞為黃金解密,他表示當年運台黃金還有108萬兩,現存在央行文園金庫。 聯合報/程嘉文 報導聯合報/吳佩玲、葉名軒、陳惠珒 製作主圖/報系資料照攝影/影音部 民進黨政府大打黨產,國民黨主席洪秀柱反批「運台黃金與故宮國寶是否也算」,再度引發外界對國民黨當年運台黃金的關注。外界常指黃金在1950年9月就已花光,但當初負責運送黃金的聯勤總部財務署長吳嵩慶,其子吳興鏞比對父親與蔣中正日記,以及兩岸的解密官方檔案後,強調「黃金用光」絕非事實。目前央行在新店文園金庫的藏金,其中還有108萬兩是當初帶來。 吳興鏞澄清,所謂「運到台灣的黃金已經花完」的說法絕非事實。記者程嘉文/攝影 吳興鏞:當年黃金還未用完 現任美國加州大學醫學院教授的吳興鏞,日前與中研院台史所合作,出版父親在1946至1951年的日記。他今天下午將在政大社資中心演講「黃金檔案:1949年黃金運台解密」,介紹國府黃金的來源、數量與去向。最常被引用來證明「黃金用完了」,是蔣中正機要秘書周宏濤的回憶錄《蔣公與我》。吳興鏞說,周宏濤與父親是多年老友,但他晚年回憶明顯有誤。 「蔣公與我」指黃金下落有誤 周宏濤書中指,1950年6月央行僅存黃金54萬兩,每月軍需18萬兩,因此在9月就花光了。事實上運台黃金另有100多萬兩存在台銀名下,包括80萬兩的新台幣發行準備金;另外在美國也有存金。此外早在當年2月,蔣中正就召集軍需會議,要求降低部隊開銷,當年軍費一共僅花82萬兩。到年底,國府尚有黃金110餘萬兩。等到韓戰爆發美援到來,黃金並沒有花完。 運台黃金有370多萬兩 至於國府當年到底搬運多少黃金來台?從1948年底,蔣中正下令搬運第1批2百萬兩黃金來台,後來總計分6批,將當時央行手頭存金全部搬空,總計約370多萬兩黃金,運到台灣與廈門鼓浪嶼。其中在大陸各戰場(東南、西南、西北)花掉130萬兩,至於在台灣,從1949年中到1951年初,政府開銷包括軍費、公務員薪餉、辦公費、發行新台幣等,均靠這些黃金才度過。它們幾乎都賣入台灣民間,也因此穩住了新台幣。 那些傳言是真的嗎? 捲走黃金致大陸貧困...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

 
Design by Free WordPress Themes |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 Premium Blogger Themes | Affiliate Network R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