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30日星期二

葉以勤:我所知道的國民黨黨產歷史

陳果夫先生是國民黨黨產創始者。
葉以勤先生是陳立夫先生的姨甥,稱陳立夫為姨爸,對陳立夫的哥哥陳果夫先生,則隨表兄姐們叫大伯伯,陳果夫先生是國民黨黨產創始者。葉以勤的先翁葉學皙先生歷任美援運用委員會、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財政部國庫署長、開發基金執行秘書等要職。實際參與、規畫、推動九年國教與十大建設等台灣重要經建與人才培育計畫。
因家世背景關係,葉以勤先生長期聽聞長輩講述國民黨產的來源、演變與運用,有許多第一手資料,是相當珍貴的歷史紀錄。如今目睹國民黨產被扭曲、追討,感慨之餘,振筆寫成萬言以上長文,其間可見中華民國成立以來的種種建國艱辛以及國民黨產在關鍵時刻對中華民國的挹注與貢獻,均為首次批露。由於文長,中時電子報分5篇及最後全文1篇,共6篇,自今日起連續6天刊出。
「國民黨黨產」已經成為綠營利用「轉型正義」一詞,打擊國民黨,栽贓抹黑,污衊醜化國民黨,進而徹底消滅國民黨的策略手段。「有罪推定論」混肴視聽,造成當今世人的誤解。利用這些誤解,綠營更利用人數優勢的立法院,強行通過「不當黨產處理條例」。可嘆的是,國民黨竟無人能對黨產歷史有正確的說明,而有對應。令人不勝欷噓感嘆。
古有「曾參殺人」的寓言。戰國策裡有「三人成虎」的故事。這個積非成是的現象自古以來為政爭者利用。民進黨運用這套戰術。利用優勢傳播媒體,借二二八事件之名,全面抹黑蔣介石,栽贓國民黨。不論事實證明蔣介石的無辜。只作「有罪推定」。反正,逝去的人也無法起來為自己辨解。絕口不提國民黨為臺灣,為這片土地和同胞所付出的犧牲和努力。真相如何,有所冤屈,也都在排山倒海般的漫罵聲中被淹沒了。
以史為鑑,我們看待歷史,可以從裡面學得許多寶貴的經驗。但更重要的,要先瞭解當時的情況。若以現今的思維,批判過去的措施,時空背景不同。既不公平,也非正義。
本人因為家世背景,對於國民黨黨產歷史,略知一二。雖然仍是粗淺,但都是家中長輩親身經歷的事實,絕非道聽塗說。願奮力以口述歷史的方式提出,供世人參考研討,以正視聽。也為不負先賢先烈們為中華民國所付出的努力與犧牲,略盡棉薄闡明之力。同時,也希望能讓國家未來主人翁的年輕人,對歷史有正確的認知與借鏡。
首先,我要說「若沒有國民黨黨產,絕不會有中華民國的建立。若沒有國民黨黨產,很可能也不會有臺灣經濟發展的成功奇蹟,也很可能不會有今天臺灣的繁榮昌盛局面」。飲水思源,要從頭來說。中華民國的建立,是先有政黨。由政黨領導革命,推翻了帝制滿清而建立起來的。不禁想起,阿扁女兒陳幸妤發飆嘶吼的話「臺獨難道不要錢嗎?........」。雖然是氣極脫口而出的話,但確是一語道出事實。的確,革命,建國,沒有錢是絕對不行的。何況,推翻的是幾千年,無比龐大,基礎深厚的帝制政權。而我們國家的建立,是在極度窮困,內戰外侮,戰爭一直不斷的環境之下,何其困難艱辛。
建立中華民國是先有主義,有思想理念,依主義成立政黨,以黨建國。民國成立後是以黨輔政。因此,以國民黨的財力支持了中華民國建國,支援國政運作是不爭的歷史事實。在建國過程中,黨國息息相關,難以分別。所謂國庫通黨庫,實際上,應該是黨庫通向國庫,以黨庫襄助國庫,才是真正的實情。
民國創立,很遺憾的是未能統一全國。軍閥割據了大部分國土。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仍然未能廢止,以致各港口商埠租借地仍被列強佔有,而且關稅亦仍是歸列強收取,以賠償清政府的戰敗賠款,國家的財政慘況真的是可想而知了。臺灣亦仍被日本人佔據,袁世凱又一度稱帝。果夫先生和立夫先生的叔叔陳英士先生為了籌募資金作為二次革命討袁之用,欲將有人捐助的土地黨產賣出,結果袁世凱派出殺手,假裝買主,於民國5年5月18日將英士先生暗殺於家門口。英士先生殉國犧牲了,時年方38歲。
後來,由於果夫先生年青時曾在錢莊學習過,有經商經驗。所以蔣介石,張靜江先生和果夫先生奉孫中山先生之命,於民國9年2月1日在上海租借區成立了茂新公司。從事股票交易及棉花等期貨生意,由果夫先生主持。一方面為黨籌募資金。一方面作為聯絡據點,以交易所作為掩護,防軍閥追殺。這是最早的國民黨黨營事業。
民國11年2月,茂新證券交易所結束營業。蔣介石南下廣州,後不又回溪口。果夫先生仍留上海。6月16日廣州陳炯明叛變,國父孫中山先生逃到永豐軍艦,幸有蔣公奉電召,趕往領軍護持。戰鬥到8月9日,終於平息叛亂。孫中山先生經過這次歷險蒙難,決定必須建立自己的武力,方能完成統一建國。民國13年6月16日於廣東黃埔成立軍校。最初命名為「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蔣介石被任命為校長。
創校初期,設備與教師都缺的情況之下,只得依靠蘇聯幫助。當然,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蘇聯方面的條件是,教學所用的武器裝備,彈藥由他們提供。教官,顧問由他們選派,且必須要有共產黨員參與。史大林的算盤是,為未來赤化中國,建立紅軍作基礎。孫中山先生迫於情勢,只得虛與委蛇,暫且聯俄容共。果夫先生則在上海募集款項,備辦補給,所有軍品,用品都在上海準備,再設法秘密運往廣州。
最重要的工作,是學生的招收。要在全國各地招收優秀青年人才,一同來參與這偉大志業是非常不容易的,尤其在軍閥控制地區也是非常危險的事。從考試,面試到錄取後送往廣州,都要在掩護下,避人耳目,秘密進行,非常艱辛。果夫先生在黃埔前三期,招募了5000多人,成為後來北伐、抗戰的國家中堅。最早期的陸軍軍官學校也是國民黨黨營機構之一。軍校校歌,「怒潮澎湃,黨旗飛舞,這是革命的黃埔…….」。
民國14年3月12日,國父孫中山先生逝世,留下「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遺願。所謂「革命尚未成功」也就是指國家尚未能統一,雖然已經構思好建國方略、建國大綱、實業計劃等,造福全民的三民主義偉大理想未能實現。這是孫中山先生ㄧ生最大的遺憾。這也是作為孫中山先生最忠誠追隨者,三民主義忠實信徒的蔣介石終其一生努力不懈的目標。可惜的是,蔣介石也僅在其有生之年,將三民主義的部分理想在臺灣實現。但僅這一小部分,已足以證明國父三民主義理論的高明。
民國15年北伐到17年東北易幟,統一大業大至完成。唯有最後一個未能統一的勢力,就是由蘇聯在背後支持的中國共產黨。因此,軍事部分,由蔣介石持續努力。民生建國部分是不能等待的,則由陳果夫先生啟動。
事在人為,人才的培訓是建國的第一要務。因為,五千多年的帝制下,人們對於民主憲政體制和觀念完全無有所知。孫中山先生在三民主義的實踐方法上,就規劃了訓政時期。在這個時期,以弘揚三民主義思想,培養人才,教育全民為主要工作。
所以,陳果夫先生首先成立了國民黨黨務學校,然後改名為政治學校,最後改名政治大學。「政治」一辭起源於國父說:「政者,眾人之事也。治者,管理也。政治就是管理眾人之事」。政治大學就是培養訓練治國、經理國家事務,為民服務人才的學校,為建設臺灣各方面的發展,培養出了許多精英人才。政大也是當初的國民黨黨營重要機構之一。
建國事業,百廢待舉。首先要弘揚主義,宣導政令,教化百姓。傳播媒體不可少。陳果夫先生創立了中央日報。因為當年經營證券交易所時,見上海有外國人設立的小型電台,作播報股票行情之用,十分有效率。陳果夫先生想到,何不設立一個大型廣播電台。於是,有中廣公司的成立。有電台,沒有收音機是不行的,又設立收音機製造廠,生產適合大眾化的收音機。於是,有了黨營生產事業。在當時,電影事業剛開始萌芽。陳果夫先生已看到電影的巨大傳播教化力量,想到可以利用電影將正確的思想教育傳播到各個角落甚至偏遠鄉鎮。於是,建立電影院,也設立流動放映車隊到各地巡迴。同時,成立中央電影公司,自己拍攝電影。後來,蔣公為改善國人生活習慣,推行「新生活運動」社會教育,中影公司發 揮了很大的宣傳功能。多年來,中影公司也為國人在精神生活上供獻良多。
北伐時期,陳立夫先生是蔣介石的機要秘書,負責機要和情報工作。北伐最主要的敵人軍閥是直系的吳佩孚與孫傳芳,佔據華中,華北一帶,勢力強大。陳立夫先生的情報工作十分成功,破解了敵方電報密碼。
因此,軍閥間的聯繫和軍隊調動,都在蔣公掌握之中。龍潭一役,徹底瓦解了軍閥勢力,接著北上,勢如破竹。北伐得以順利完成。蔣介石曾經誇獎陳立夫先生說:「立夫一人,抵得上十萬軍」。北伐完成慶功,蔣介石頒發一筆不小的獎金給陳立夫先生。
陳立夫先生將這筆錢,一半用於撫卹犧牲的同志家屬,一半用來成立了正中書局,並將書局捐給了黨部。也成為黨營事業之一了。正中書局的功用,主要是平面文宣的出版及教育文化工作。到抗戰時期,全國中小學的教課書都是由正中書局負責印刷。台灣早期,在尚沒有民間印刷廠有能力印製數量龐大的小學課本前,也都是正中書局印製。在國民教育歷史進程中,正中書局功不可沒。
當時,雖然仍有共產黨尚未肅清,統一大業不能算是完成,但國家建設工作已積極展開。十年建設突飛猛進的榮景,至今仍為大家懷念。既然是國家的創立者,又是唯一的執政黨,中國國民黨自然扮演了建國工作重要角色。在制度組織尚未健全,黨國不分情況下,當時並沒有所謂的國營事業。有些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物資,像橡膠,火藥等化學產品,陳果夫先生設立了齊魯公司,也設立不少各種生產事業。由於民國20年淮河氾濫,安徽、蘇北受創嚴重。
陳果夫先生後出任江蘇省主席,治理淮河為重要工作,同時推展民生建設,將江蘇省建設為三民主義的模範省。由於導淮河入海,產生新生地,為實施耕者有其田,公地放領。成立「土地開發公司」。設立「農民銀行」。為防止中間剝削,造福農漁民,提倡合作事業。成立「合作社」,(也就是臺灣農,漁會的前身)。資金方面,成立「合作金庫」;為籌措交通建設資金,成立「交通銀行」。許多事業應造福大眾需要,均一一成立。絕大部分都在事業運作正常後,歸屬國營或改化為民營。這是國民黨一貫的政策。

2016年8月21日星期日

論蘋果總編卜大中(多數蘋論的作者) - 無知的漫罵及兩岸關係

總題:論卜大中無知的漫罵及兩岸關係

前兩天在這裏貼了一文,說卜大中替台灣蘋果寫的社評,其筆法有偏頗及眛於事實之表現 ,叫老板肥佬黎注意一下。

貼文本來只寫給台灣蘋果中人看看(故此有香港話行文),豈知貼文一出之後,竟有兩位讀友回應附和,爾後又有台灣朋友查問香港才子董橋讚了卜大中些什麼?
這裏找出董橋在香港蘋果的文章,以嚮同好 。文章題目是:「卜大中的蘋果社評」,刊於05-05-03。遵從蘋果留言版規章,不刊全文。
香港才子董橋初時盛讚卜大中
(引文---摘錄)『上個星期五,我在台灣《蘋果日報》創刊第一天的〈蘋論〉社評欄裏讀到卜大中先生評這件事:〈SARS照妖鏡裏的政客嘴臉〉。卜先生開筆這樣寫:「說連宋二人願賭不服輸、說他們兩千年大選輸了不服氣、說他們量小氣淺鼠肚雞腸、說他們仇恨滿心要耍盡一切手段報選輸之仇、說他們只有私利私欲而且權力薰心,他們一定不服,他們的信徒隨眾也一定不服;」可是,他們拒絕赴會,卻「顯見他們倆的眼光超不出他們高貴的鼻子。笨,果然是防不勝防的」。
卜大中是台灣報界的名筆名嘴,濁世一杯酒,江湖十年燈,不但人間善惡盡收筆底,人生美麗和不那麼美麗的景觀,往往更是他借來消遣的繁華。我讀他的文章好幾年,不久前還在《中國時報》上享受了他那篇〈一個女作家的喜劇〉,短短千來字潑墨似的潑開雲雲雨雨中的飛花。那種在春泥下蠕動的智慧,也許正是連戰宋楚瑜這幫長年在梁山泊山腳下探頭探腦的清客一輩子都沾不上的氣度。』 (引文結束)

卜大中原來是個偏執獨派
由於董橋此文,鄙人開始閱讀卜大中文章,初時大有好感。但沒幾天,卜大中就露出了底子,原來是個獨派(可能只是我孤陋寡聞,不熟識其歷跡) ,而且是個似乎眛於事實喜歡罵中國的作家。罵中國,不要緊,但以獨亂文就不好,眛於事實更令人聯想起網上討論區某些獨派的偏執狂作風。


議論時世政治,筆法固然重要。說到底,內容才是關鍵,而對事物的認知更是基本內容的一個條件。我們不是要求卜大中不去罵連宋,不反中國。然而漫罵不等如戰斗,無知的漫罵更令人討厭。故意曲解事理,轉移議題重點,情緒掩蓋理性分析,更是有點看不起讀者了。

卜大中學識淵博,觀察力強,文章功力有目共睹(不是反話) 。但一碰到本土v.s.中國的領域,套句台灣流行語,就抓狂了。老卜就變成一個(有時)無知的「棍子」了。
做文章要尊重是非錯對
議論文章當然可以有作者的看法。觀點可以絕對主觀,甚至客觀上做成偏頗的結果亦無妨,言之成理即可。但對所議論事物的基本面,或說知識基礎,則似乎要盡量符合「是非/錯對/真假」的原則才好。起碼(行文)態度上要朝著這個方向走,才能符合董橋所說的「氣度」吧。
卜大中在反中的議題上,就屢屢出軌。不知是故意或無意,在小節上總有無知之暴露。他的幾篇論沙示文章,對中國(狀況)充滿無知的見解。比如他說中國極像滿清末年的景像。我倒覺得他像個義和團,以為用無知的漫罵就可以打殺對方。12-05-03的「返祖退化的中國政權」一文是其中代表作。董橋請看看,有沒有氣度。
中國在沙示這場戰役上反敗為勝,而台灣則先嬴後輸。卜大中的觀察和預測都錯了。中國打壓台灣是「規定動作」,台灣方面當然不高興。但這是「兩岸文斗」呀(外交及統戰層面) ,戰場上無父子呀。共產黨自卅八年代以來,在這方面(文斗)對國民黨政權從未鬆手過。主管撲滅沙示的吳儀用話擠迫了台灣,卜大中大怒罵吳儀是「顢頇昏官」,直令人發噎。政冶斗爭只論效果,那論是非錯對。因為此是即彼非,台灣的是即中共的非,惟立場𣎴同而己。
中港皆知,吳儀是一位能員。你罵吳儀自大傲慢,在處理兩岸關係上手段卑劣 ,甚至罵她矮且胖,老姑婆,愛穿花俏衣服,都有聽眾。罵吳儀顢頇昏庸實在是一種典型的無知的漫罵。吳儀在外交上眨抑到台灣(讓獨派呱呱大叫就是一例),正是有能的表現,怎麼會是「顢頇」呢?卜大中知不知道,不是本業的吳儀,在短短一個多月內就制服了沙示。請用凃醒哲來比較一下。
再說,稱沙示為中國肺炎,也是一種不專重知識的表現,跟阿扁開罵「香港腳」有異曲同工之cheap。

大報主筆豈能作種族歧視言論

ト大中更說出「中國人是骯髒的民族」一語。這有兩個含義。第一卜大中暗示自己不是中國人,這也由他。但也犯上了知識上的錯誤。第二個含意比較嚴重:岐視及攻擊中國人(這也包括了香港人。坦白說,我是氣不過的) 。現今社會,怎麼會公然出現種族歧視語言來的呢?更何況是出自一家大報的社評中?
卜大中個人來說不是不可以發表岐視/敵視中國人的言論,(我也不是說所有中國人都很乾淨,這是另一議題) 。而是看身份,看環境。用香港(立法局議員)劉慧卿說台灣人自决的話的事件作例子。香港評論指出,劉慧卿本人是一個自由主義者,十多年來都沒有隱藏過這種想法,是她的個人原則。但作為一個香港議員,國家(利益)原則應超越個人原則,(很遺憾地香港己是中國一部份) 。有些話不能公然說出來,不然就是缺乏政治智慧。正如一個英國議員不能說出同情北愛共和軍的話,一個美國議員不能說出同情(恐佈份子)拉登的話一樣。我認為這是正論。
卜大中作為主筆代表台灣蘋果說出「視中國人」的話,就會產生社會影响,令社會族群分化 ,陷台灣蘋果於不義。假如台灣蘋果是旗撕鮮明的獨派報章,自當別論。否則卜大中就犯了缺乏主筆行文原則(以事論事,立場客觀公正)的毛病。在美國,假如有官員或大報社論發表種族歧視言論,會掀起風波。更何況是無事實根据的歧視。
這是台灣反中國(不只於反共)開始擁有市場的一個現像,見怪不怪了。關於中國人的骯髒問題,實情是否是這樣:「中國社會的習慣一向不注重衛生,比較起歐美現代國家,它還是給人一種骯髒的感覺。就算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也沒改進多少。」但這樣寫,也不符合獨派的語調了 。但卜大中的「中國人是骯髒的民族」肯定是一句種族歧視語言。

台灣獨派仇恨中國人沒道理

(下面忍不住說些統派傾向的話,不爽者可以跳過不讀)
說實在,台灣獨派這樣仇恨中國人,實在沒道理。因為反過來看,中共政權(更不要說普通中國人了)沒有岐視/敵視過台灣人(甚至是禮遇有加)。我們讀歷史,都知道族群仇恨分裂是一件很危險的事。納粹德國屠殺猶太人是一殷鑑。阿里安人與猶太人尋且不是同一民族,台灣人可是中國的同文同種啊,怎麼會產生這種仇中情緒來的呢?歷史上,中華各民族融和(合)的時侯多,分裂的時候少。中華(各)民族很少有仇恨的因子。不像外國滲雜著宗教因數,𣎴同族群會時時斗個不亦樂乎。中國人沒有這個秉性。(地方主義,山頭主義的斗爭,階級斗爭不是族群範疇) 。族群的分野也不明顯。


為了反共?不要騙人了,獨派那有反共理想?自從蔣介石一死,台灣反共的根苗就枯萎。而中國目前己被認為是全世界最資本主義化的國度。說反中國的共產主義,是捕風捉影,皮相之談。

獨派中有多少人相信中國大陸真的會攻打台灣? 我懷疑。又有多少人相信中國大陸真的在壓迫台灣?所有人與人接觸的領域(從立委台商到台胞),中國對台灣都是優惠對待。惟名器不能相讓,不然中央政府就失去統冶權威,影响管治力度。「外交打壓」和「400枚導彈」就是「不能相讓」後面的支持條件。在傳統中國,謀反就是死罪(當然台灣也可認為中共是謀反),不進行圍剿也還罷了,還會給你名義,讓你坐大?最蠢的中央統治者也不會這樣做。國民黨初時阿Q式硬頂自己也以為是中央(法統上),民進黨則想另立倚靠外國的中央,問題更嚴重,迫使中共認真對付
兩岸認大認小名器之爭
對付的方法是,一方面抵制扁政權(因為你不肯認小,還要拉外人來分家) ,一方面讓台商流入,以經制政,是有謀略的做法。政治只講效果那講是非錯對。台灣政權應具傋吃得咸魚抵得渴的心情,作為敵對---或互相稱對方為叛逆---政權及小的一方,就要有𠄘受對方打壓的心理準傋。對方打壓自己成功,反稱對方顢頇,真搞不通卜大中的邏輯。
說真話,台灣讀者無疑不愛聽,但也不必要說假話。作為意見領袖的社評主筆寫出一些「並不是反映全面事實」的文章,會否是另一種愚民手法呢?比如,譏諷中國現在差不多等如是未年的滿清(暗指其快要垮台),有頗大的欺騙性。相等於當年義和團跟隨眾說洋人軍隊見血光即潰一樣。只有喊著爽。
綁架大陸向少數族群(外省人)奪權
個人認為,掀起台灣島內族群衝突,存在著一種獨派政客綁架大陸(反說大陸壓迫)向島內歷來掌權的少數族群(所謂外省人)奪權的內涵。這跟當年蔣介石用「漢賊不兩立」(國家安全)來鎮住台灣管治一樣。獨派槓上開花,將「中國因素」利用迨盡。不只在統冶階層佔位子,還想在社會面上全面奪權(利益),是另一種階級的斗爭。
統獨的底蘊可能與國家無關(豆付丁的地方,建什麼國) ,這是台灣一地以族群作對立爭奪統治主導權的問題。到了那麼的一天,代表外省人的統治菁英被掃地出門。比如說國親兩黨徹底成為本地人政黨之後,外省人徹底成為弱勢的一群(如五六十年代本省人般)之後。那就沒有所謂統獨問題了。當然,要假定到了那時候中國還未對台灣動手包括和平統一才算數。
統獨衝突是社會階級斗爭
在這個意義上,宋楚瑜以及馬英九一班外省人菁英假如有眼光有胸襟的話,就應全數退出政治舞台,讓本省人進佔政冶統治領域(不一定讓位於民進黨),徹徹底底𠄘認外省人是弱勢族群,不從政就從商吧(是不是有點像大馬的華人) ,保持島內族群和諧建設社會才是正途。

台灣島內斗爭(對不起請容許我用一用大陸用語,但我𣎴是大陸豬) ,應是社會(階級結構)通過政治手段達到轉型(多數人族群成為全方位統治階層)的目的的問題,是屬於社會斗爭內部矛盾的層次。現在李扁搞成民族主義斗爭,你死我活的敵我矛盾(台奸一詞己出現卜大中筆下),在我輩海外人士看來,有點莫明其妙。套句香港語,奪產奪權矣,何用奪命。也佩服老李的高明政客手段,阿扁的亦步亦趨。但更氣惱的是台灣民眾之被動以及受愚弄。

*中國終將踏入現代民主社會


我不相信「有這樣的人民才有這樣的政府」的濫調。歷史多是由少數人及多個偶然所造成的。當然,這也得在「歷史的必然」的主流中發展。這套用唐德剛教授的見解-----最終中國將踏入現代民主社會。而轉型過程約需歷時200年。自鴉片戰爭算起,大柢到2050年左右才能轉型成功。如無意外(所謂歷史的偶然) ,中國最終將會統一(對不起,我是一個統派),及進入現代民主社會。

如用傳统的中國歷史觀,揉合中共的歷史觀出發分析,目前台灣獨派的爭取(政治)主導權甚至是己經爭取到主導權(扁當選,李正名) ,是統一過程中的逆動(以前中共就會稱為反動) 。用獨派的歷史觀看,大柢認為是獨立運動中的一個高潮。不論是統一逆動或獨運高溯,其影响是增加統一過程(或稱兩岸互動)的對抗性(這種對抗性卻是獨派的活力泉源),其結果可能是加快統一的步驟,但兩岸社會可能會都會付出代價,如果開打則大代誌了。
中國覺得獨派是在搞局。急什麼呢?李登輝的台獨(成立)時間表是2008年,真缺乏歷史視野。毛周在生時,對台灣問題,是連談都不會談的,因為有歷史的局限性(猜不到七八十年後的情况)。中國認為,四五十年後在一國兩制下,台灣仍然保持現狀,就算全是閩南幫的天下,仍是一個完好無缺的民主社會。到時中國大陸己是一個現代民主國家(現代民主轉形成功),兩岸融合順理成章,台灣政客甚至可以可西渡競遂中央職位(李敖說得好,出身科摩西島的拿破侖還做了法國大皇帝呢)。這一點也不奇怪。試看看,卅年前,呂秀蓮為獄中客,現在卻是副總統。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呢?
獨派以冒進作策略以自存及壯大
現在鼓吹統獨沖突,實在無謂。中國及外國歷史上,弱的一方主動尋X,往往招致對方有借口反擊而導致滅亡,例子不勝枚舉,這是冒進主義。尤其是,目前中共在國力上達至歷史上最強大的時候,這是找打嘛。這還不只,而是中國民間求統意識竟比政府來得強。獨派忽視這個現像:中國人民是鷹派,中國政府倒是鴿派。千萬不要希望中國政府(或政局)不穩。一亂,就會打過來。
就算獨派不愛聽,還是要說,中國歷史上,很少由台灣這般小的地方從中國分裂出去的。(硬說台灣不是中國地方,是鴕鳥心態) 連偏安之局也不是呢,何來分裂的絛件呢。然而為什麼中共又不動手呢?一是中共當局不想。現今中國是工程師治國,發財立品。而台灣則是N流律師治國,借故生非以自存,冒進為其策略,在島內求壯大並全面奪外省人的權才是目的。另外一個原因是眾所周知的美國因素了。歷來所謂中臺問題,很多人都同意核心是中美問題。台灣就卡在美國手上。以前的一統江山可沒有外國的干擾。

中國面對百多年來的機遇

中國本身,經歷了近百多年來少有的歷時20多年的修生養息。難得的是,全國上下一致「往錢看」,多快好省建設資本主義社會。中共領導人也一致準傋再幹個一二十年,中國就能擺脫貧困之國的處境。套句鄧小平名句,要抓緊這個機遇。中國上下都愛上了這個機遇,豈容由得台灣問題破壞之。所以不打(台灣)的意見佔上風。

過去十年,在戰略上,中共並不奢望兩岸能實質上統一,只求台灣給點面子認承一中,好向人民交代,惟名器矣。台灣傳媒甚至有這個笑話,中共就只欠下跪這一招,來祈求台灣方面首肯洽談「一中各表」。


獨派偏要打破這種事緩則圓(緩統)的佈局,一說是由於李登輝要做台灣之父之緣故。這是前面說過少數人所起的歷史作用。獨派的籌碼是祈望美國為了民主正義而出兵台灣(就算中共不宣而戰),這可有點天真。假如美國要扶植民主中國,最好時刻莫過於47年的杜魯門時代。但當時說撤(美援)就撤。打越戰防的是紅色中國,尋且敗退。現在假如在屬於中國的一部份的台灣的土地上,跟(與60年代比較)強幾十倍的中共開打,美國國會會同意嗎?在北韓核訛詐之後,中美矛盾已降至低水位。為台灣而鬧沖突的誘因逐漸降低。


祈望世界各國以民主公義/世界秩序為由,可憐台灣而伸出援手?也是自己騙自己,美國甩開聯合國打伊拉克,怎麼說?世界政治永遠是強權政治。

「台灣國民族激情」令人愚眛
中美是不想打,倒是可能挨打的當事人----台灣----主動找打。這就透著吊詭。台獨之途是水中月紙上兵,連「到中國最強大時2008才宣告獨立」這種戰略也想得出來,不啻是兒戲。所以𣎴能阻止人們認為這是台灣獨派政客的一種操弄手段,人們認為,獨派政客需要的是(兩岸)對抗性,管它最後能否獨立,自己能掌權(當選)就好。
像我們普通海外人士也看出這一點,想不通如卜大中般的知識份子會看不出來。猜想卜大中也不可能是普通愚民的一類。只好歸咎於,卜大中身上有一股我們想像不到的「台灣國民族激情」,令他可以不理會錯對/真偽的原則下筆「反中」,「反中國人」了。我不奢望可以影响到卜大中些什麼,只是對董橋有點失望(唉!這位書生) 。也奇怪「香港佬」黎智英為什麼會這樣鄉愿(台灣係咁嘅啦---香港話) 。

(完)

2016年8月20日星期六

蒙古国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朱凤岚

特殊地缘环境造就的对大国的天然警惕性以及惨痛的历史教训,决定了在国际格局不出现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蒙古国不会轻易与任何一个大国或大国集团建立其他大国无法接受的亲密关系或结成军事同盟。


【内容摘要】冷战结束后,蒙古国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改变了其原先追随苏联的"一边倒"政策,确立了走市场经济与民主化道路的基本方针。在外交上首先与俄、中两大邻国友好交往,并密切与美、日等"第三邻国"的关系。近年来,蒙古国在实行多支点的安全外交战略的同时,积极参与多边经贸合作及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对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活动,特别是经贸领域的合作表现出较大兴趣。
  【关键词】蒙古国 "多支点"外交 上海合作组织
 一 政治体制特点
  蒙古国地处中俄之间,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人口256万,人口256万,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地缘战略地位突出,素有“亚洲腹地"之称。
  蒙古国是议会制共和国。在该政体框架内设有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并遵从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根据1992年2月12日生效的《蒙古国宪法》,蒙古国大呼拉尔(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拥有立法权,其职权范围主要包括:批准、增补和修改法律;确定内外政策基础;宣布总统和国家大呼拉尔及其成员的选举日期;决定和更换国家大呼拉尔常设委员会;确认总统所享有的权利;罢免或重新启用总统;任免总理及政府成员;决定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结构、成员及权力;决定赦免等。国家大呼拉尔为一院制,由76名成员组成,任期四年。大呼拉尔下设10个常设委员会和5个小组委员会。国家大呼拉尔主席、副主席从国家大呼拉尔委员中产生,任期四年。
  根据《蒙古国宪法》,总统是蒙古国家元首,兼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总统不得兼任总理、国家大呼拉尔委员、政府成员及法定以外的其他职务。总统的主要职权有:全部或部分否决国家大呼拉尔通过的法律和其他决议;同议会多数党磋商总理人选以及把解散政府的意见提交国家大呼拉尔表决;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对政府工作提出指导方针,并就此发布行政命令,由总理签署后生效;在对外交往中全权代表国家;在宪法规定范围内,宣布全国或部分地区进入紧急或战争状态,发布军事动员令。根据蒙古国《总统选举法》的规定,总统只可连任两届,任期不超过八年。现任总统是2005年5月31日当选的那木巴尔·恩赫巴亚尔。
  蒙古国政府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执行机关。《蒙古国宪法》规定,政府可由在国家大呼拉尔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单独组阁,也可以联合组成。政府工作由总理主持,对国家大呼拉尔负责,其主要职权范围包括:保障宪法和其他法律的组织实施;制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编制国家预算和信贷、财政计划;领导中央政府机关,指导地方行政机关的工作;实施国家对外政策及国防方针等。政府的任期为四年,总理或半数政府成员辞职时,政府集体辞职。由总理、内阁秘书处秘书长和各个部长组成。本届政府由人民革命党同民主党联合于2008年9月组成,总理为桑·巴雅尔。
  蒙古的司法权由法院行使。为保证法院的独立地位,国家依宪法设立司法总委员会,履行选拔法官并保障其独立工作的条件等职责。法院由国家最高法院和各级地方法院构成,国家最高法院设大法官和法官,总统根据司法总委员会的建议向国家大呼拉尔推荐任命最高法院法官,并根据最高法院的建议,从最高法院成员中任命大法官,任期为六年。
  2008年6月29日,蒙古国大呼拉尔举行了换届选举投票。7月1日,一些政党怀疑选举存在舞弊对选举结果产生不满,此外,执政党的蒙古人民革命党与最大反对党民主党在矿产开采问题上也有严重分歧:人革党提出应继续由政府负责与外国采矿公司签署开采协议并成为主要控股方;民主党则希望能够让蒙古的私营公司也参股。政治加上矿产纷争引发反对党的支持者举行示威活动并演变为打、砸、抢、烧等严重暴力事件,致使总统恩赫巴亚尔宣布乌兰巴托进入为期4天的紧急状态。
  2008年9月1日,在蒙古国新一届国家大呼拉尔(议会)全体会议上,选举人民革命党领导委员会成员达木丁·登贝尔勒(Damdingiin Demberel)担任国家大呼拉尔主席。
二 经济与对外经贸关系
  (一)经济状况
  蒙古国经济以畜牧业和采矿业为主,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以轻工、食品、采矿和燃料动力工业为主。蒙古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 ,1991年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实行国有资产私有化。1997年7月,政府通过"1997-2000年国有资产私有化方案",目标是使私营经济成份在国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1998年8月,蒙古决定每年9月1日至次年4月1日期间对面粉、土豆和蔬菜征收进口关税。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1998年持平,通胀率高于1998年,对外贸易额比1998年有所减少,贫困人口有所增加。2005年,蒙古宏观经济整体运行平稳,财政收入增加,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汇率基本保持稳定。
  20世纪90年代初,蒙古以私有化为突破口,开始实行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模式全面过渡的激进式经济改革。1991~1994年经济转轨初期,在失去原苏联和经互会国家外援的背景下,蒙古国民经济受到巨大冲击,1991~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上一年下降9.2%和9.5%;1993年消费者物价指数高达182.9%;财政预算赤字由1993年的68.2亿图格里克上升为1994年的464.8亿图格里克;经常项目收支逆差由1993年的6.8亿图格里克上升为1994年的15.2亿图格里克。据有关专家估计,此期间蒙古的人均国民收入至少倒退了15年。随着经济私有化基本目标的达成及稳定国家财政、抑制通货膨胀等宏观调控措施的成功实施,蒙古经济开始好转。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2.3%,实现经济转轨四年来首次增长。
  1997年7月,蒙古大呼拉尔通过"1997~2000年国有企业私有化方案",目的是大力推进私营经济,并使之成为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1998年8月,蒙古决定每年9月1日至次年4月1日期间对面粉、土豆和蔬菜征收进口关税。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1998年持平,通胀率高于1998年,贫困人口有所增加。
  进入21世纪,蒙古制定了未来20年社会经济发展蓝图,主要内容是:(1)国民经济达到年6%的中速增长目标,进而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2)10年内修筑纵横贯通全境的"千年公路",促进蒙古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3)20年内落实区域化、城市化构想,以实现由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向城市"定居"生活方式的转变。
  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2007年蒙古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达45575亿图格里克。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蒙古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农业和第三产业。在农业产业,至2007年12月,畜禽蓄养量由2006年的348万头增长到403万头,较上年增长了15%,其中山羊、绵羊和牛的数量增长分别达到18%、15%和14%。2007年蒙古国的人均GDP为1300美元。
  蒙古国经济对出口依赖较大,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随着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走低,蒙古经济正在遭受严重考验。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蒙古国家大呼拉尔2008年底通过了《蒙政府2008年至2012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加快本国战略矿的开发,以保持本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二)对外经贸关系
  对外贸易在蒙古国经济中占有突出地位。蒙古国民经济部门中所需的全部机器设备和工业原料、燃料、有色金属及消费品的绝大部分靠进口提供。转轨前,作为经互会的成员国,蒙古经济曾长期高度依赖苏联和东欧国家。苏联解体后,使蒙古国经济陷入危机,也迫使其选择了对外经贸关系多元化道路。
  1997年蒙古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组织内147个成员国确立了最惠国待遇的法律地位。经过多年努力,蒙古国的对外贸易多元化政策也已初见成效,主要贸易伙伴国排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成为蒙古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其次为俄罗斯、美国、日本和韩国,与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等欧盟国家间的双边贸易发展迅速。
  近年来,蒙古加快了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步伐。1990~2001年底,蒙古吸收来自70个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4.81亿美元,建立外资企业约2 000家,其中合资企业占71%,独资企业占29%。就投资規模而言,资本额为1万~5万美元的占60%,5万~10万美元的占13.4%,10万~50万美元的占17.2%,50万~100万美元的占4.8%,超过100万美元的仅占4.4%,这表明前来投资的多为中小型企业。
  根据蒙古国《世纪报》2008年10月28日报道,1991年至2008年10月1日,累计在蒙古注册的外资企业达9170家,96个国家累计对蒙古国的投资约达30亿美元。主要投资部门为矿山、轻工、畜产品加工、商业、建筑等。其中,中国对蒙古投资11.81亿美元,投资项目3769个。2008年,蒙古国对外贸易总额达61.5亿美元,其中出口25.4亿美元,进口36.1亿美元。外汇储备为6.06亿美元,通货膨胀率为28%,比上一年上升3.7倍。
  进入2009年,蒙古对外贸易额大幅下滑。据蒙古国海关总署发布的2009年3月份外贸产品统计报告,2009年第一季度,蒙古实现外贸总额7.16亿美元,同比下降41.6%。其中,出口额为3.22亿美元,同比下降44.4%;进口额为3.94亿美元,同比下降39%,实现外贸逆差0.72亿美元。据蒙古国家统计局分析,尽管蒙古国基本与国际金融体系无关,但也受到金融危机的间接影响,突出表现在矿产品价格的下跌导致蒙古国出口收入的较大减少。
  三 外交政策与对外安全战略
  (一)外交政策取向
  蒙古国在自1921年建国以来的近70年时间里,一直走"一边倒"的亲苏联外交路线。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蒙古根据地缘政治的现状和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始重新调整其外交政策。
  1994年6月30日,蒙古国大呼拉尔通过了《蒙古国外交政策构想和国家安全构想》,明确提出了蒙古将实行开放、不结盟、等距离、全方位"多支点"的和平外交政策,明确了蒙古国实施外交政策的基本取向:
  1.同俄罗斯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
  这是蒙古国外交新战略的首要目标。作为夹在中、俄两大邻国之间的一个国家,蒙古国始终强调要同中俄均衡交往,发展广泛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2.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近年来,蒙古积极发展同美、日、德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十分重视根据大国关系的变化适时调整本国的对外政策。蒙古官方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虽然国际关系格局近年来呈现出多极化趋势,但美国依仗其实力居于首位,是具全球性影响的一极,其他各极只具地区性影响。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蒙古政府在全力推行"全方位"、"等距离大国均衡外交"的同时,总体上显露出逐渐向西方倾斜的趋势。
  3.采取面向亚太地区的政策
  蒙古国在积极发展同亚洲、太平洋国家双边关系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关于建立地区合作机制的活动。其主要目的,一是希望借此吸引更多的贷款及援助,以缓解本国经济下滑?quot;燃眉之急";二是希望借参加亚太地区国际组织之机为发展本国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
  蒙古国制定的"多支点"外交,其意义在于:第一,蒙古国是中俄之间的内陆国家,对两个邻国的依赖性很大,蒙古国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南北两个邻国,要保持自身独立和发展,必须首先搞好与两个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第二,蒙古国尽管认为优先发展同中俄两国的睦邻关系至关重要,但因历史渊源和地缘关系,对两个邻国都不放心,存有不同程度的疑虑和戒心。所以,又选择了积极发展同美日等发达国家关系,而美国、日本也大力迎合蒙古国的这种外交取向,积极充当蒙古的所?quot;第三邻国"。这样,不仅能够使蒙古国获得西方大国的政治支持、军事和经济援助,又能借助大国的力量平衡中俄,达到维护本国的独立与安全的目的;第三,与各大国保持等距离关系,避免有所亲疏,既可增加自身独立性和活动空间,又可利用与大国间的均势平衡获得更多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
  从地理位置上讲,蒙古国属于中亚,但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来看,目前蒙古国已经成为东北亚的一部分。近年来,蒙古国在外部环境中变得越来越独立,尤其是在亚太地区,蒙古国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占其总交易额的70%以上。本区域内的大多数国家,像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已经成为蒙古国的主要投资国。这个历史性的转变得益于蒙古国针对该地区所实施的上述新政策。
  蒙古国地处内陆,无直接出海口,国内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只能通过俄罗斯和中国对外出口,因而需要开辟新的运输通道。蒙古因其重要的地缘位置和丰富的石油及天然气资源,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如何维护和扩大本国的利益,是蒙古急需考虑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蒙古国与两邻国已经建立了平等、友好的睦邻关系,而与美国的关系则是根据自身的国家利益,与日本的双边关系建立在发展全面伙伴关系的基础上。蒙古与韩国的双边关系也达到了较好水平。现在,蒙古国可能是东北亚地区唯一与本地区其他国家没有较大分歧和政治争端的国家。蒙古国根据不同目标与不同国家发展双边关系。
  (二)对外安全战略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蒙古从本国国情出发,推行了一套独立自主的对外安全战略。主要做法是:
  1.走出大国的控制,实施独立和均衡的对外政策
  自上个世纪20年代独立至苏联解体的几十年里,蒙古一直在苏联的控制之下,政治上追随苏联,经济上依靠苏联,军事上听从苏联指挥。蒙古军队营以上作战部队都设有苏联顾问,蒙军几乎成为苏军的附庸。1992年,苏联解体后,驻蒙俄军陆续撤出,并停止向蒙古提供武器装备。蒙古外交实现独立,认识到位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蒙古,只有在两个邻国之间执行均衡的对外政策,才能真正获得外交上的自主和主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在过去十几年间,中蒙关系得到了改善和稳定发展。两国最高领导人实现了互访,经贸往来逐年增加。
  2.在平衡与中俄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与美国的关系
  蒙古是典型的内陆国家,没有自主的直接通向外部世界的战略通道。蒙古在平衡与中俄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与美国的关系。冷战时期的蒙古由于受苏联的控制,直到1987年才与美国建交。而90年代中期之后,蒙美两国关系快速发展。政治上,美国积极出资推动和鼓励蒙古政治体制改革,自1998年美国时任国务卿奥尔布莱特访蒙以来,两国高层互访不断:2005年9月,蒙古总统恩赫巴亚尔访美,布什总统访蒙;过去的十年间,美国军政高官包括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副部长斯洛科姆、助理国务卿阿米蒂奇、众议院议长哈斯泰特、参联会主席迈尔斯空军上将、太平洋总部司令布莱尔海军上将都曾访蒙。经济上,美国给予了蒙古长期最惠国待遇和大量的经济援助,2004年9月,美国参众两院联合批准推动建立"美蒙自由贸易?quot;。军事上,2000年,美蒙两国开始启动双边安全机制,蒙古在军事人员培训和情报资源共享方面与美国积极合作,美国向蒙古军队派遣军事专家组,每年向蒙古提供数百万美元的军事援助;自2003年以来,蒙美两国每年在蒙古境内举行代号为"可汗探索"的联合军事演习,而且军演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也从民防部队增援转变为双方国防军的联合作战。此外,蒙古军队的武器装备也在发生变化,以前蒙军的武器装备大都是苏联生产的,近年来,蒙军开始陆续换装由美国提供的武器装备。
  3.利用地缘特点,在东北亚和中亚事务中扮演角色
  作为一个内陆国,蒙古的地理位置有不利之处。然而,由于蒙古位于中俄两国之间,而且幅员辽阔,这使得它具有独特的战略价值。为推进多元外交战略,蒙古有人提?quot;第三邻国"概念。根据蒙方专家解释,"第三邻国"并非特指某一特定国家,而是指不与蒙古接壤的其他任何国家。美国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积极充当这个"第三邻国",极力靠近和拉拢蒙古,加大投入,扩大对蒙古军事人员的培训力度,特别是积极促成了与蒙古在情报搜集、信息共享领域的合作。十分明显,这种在情报信息资源方面的合作,主要是针对中俄两国的,对两国安全造成威胁。蒙古也利用这一优势,来争取获得美国更为优惠的援助。此外,蒙古也利用其连结东北亚和中亚的地理优势,既作为观察员国,积极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首脑峰会和各项活动,又积极参与东北亚事务,在两个次地区事务中扮演角色,借此提高在国际和地区舞台地位,在地区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4.推行"必要结盟"的自主防御型军事战略
  冷战结束后,蒙古大幅度裁减了本国军队。当前,蒙军兵力2.6万人,形成以首都乌兰巴托为中心,以南北重要省区为重点的地面作战和防空力量均衡部署的防御体系。蒙古于1997年制定了"全面防御"的军事战略。近年来,又提出了"小打靠自己,大打靠外援"的"必要结盟"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强调建立适应国防需要和经济实力的精干的职业化军事力量,在此基础上,十分重视未来作战中的它国因素。要求本国武装力量能够应对小规模的军事冲突和作战,在遭到大规模武装入侵时?quot;动员全民参加,坚持局部抗击和游击作战",牵制和抗击入侵者,必要时,加入军事同盟,允许外国军队进入,直到联合国、其他有关组织和有影响力的国家对侵略者施压,"以夺取反侵略战争的全面胜利"。
  5.依托大国的援助,积极寻求经济发展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蒙古的经济发展具有后发优势。蒙古蕴藏有丰富的煤、萤石和铜、铁、铅、钨等矿产。美国认为,蒙古的地缘条件能够为美国提供进入亚洲腹地,进而牵制中俄的地理空间。而日本也认为加强与蒙古的关系可以扩大日本在国际和地区舞台上的政治影响,并声称日本将继美国之后成为蒙古的第四大邻国。为此,在蒙古积极寻求美日等经济强国的物质、资金和技术援助时,美国和日本也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在不断扩大与蒙古的双边经贸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向蒙古提供各种经济援助。
  四 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关系
  任何国家的对外政策都是以维护本国的国家安全利益为第一要务,蒙古国也不例外。蒙古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安全状态是与外部环境,尤其是与相邻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变化紧密关联的。为此,蒙古国非常重视参与多边合作机制和国际经济组织,认为这是巩固国家独立、提高国际地位、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后,蒙古表现出了极大关注。2004年6月,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上,蒙古外长以蒙古总统特使的身份参加了峰会,并代表蒙古总统提出了申请成为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的请求。上合组织六国一致同意接受蒙古为该组织观察员。之后,蒙古总统、总理和部长多次出席上合组织会议。
  尽管蒙古国是上合组织的第一个观察员国,但是,蒙古对于正式加入该组织似乎并不是太积极,这主要是由其推行的构建相互制约的国际多边安全战略(即大国平衡战略)决定的。在此战略构架中,与俄罗斯建立友好伙伴关系,获得俄方安全承诺;与"第三邻国"美国(以及日本)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牵制中、俄两国;与中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以平衡俄罗斯等国。也就说,蒙古虽然把蒙俄、蒙中关系确定为其外交的重点,但从近年来其领导人的公开讲话及其实际做法上看,蒙古国俨然已将美国、日本等国放在与中俄同等重要的位置。蒙古推行"等距离"政策,在中俄之间左右逢源、占据主动,已经让自己获益匪浅。在此情况下,正式加入没有美日参加的上合组织对蒙古来说显然会面临两难选择。
  为了平衡此举,蒙古一方面也向其他国际组织(如北约)正式递交加入申请,另一方面,仍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2006年6月20日,蒙古国外长尼亚马·恩赫包勒德表示,蒙古国希望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经贸合作,特别是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过境运输等方面的合作。2007年8月,蒙古国总统那木巴尔·恩赫巴亚尔参加在吉尔吉斯斯坦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会议,提出蒙古国希望优先参与上合组织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同时建议上合组织能够吸纳日本为观察员国,或以"上合+日本"的形式与日本合作。
  2008年10月3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会见了作为观察员国代表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第七次总理会议的蒙古总理巴亚尔。温家宝表示,中蒙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不断发展,两国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深刻复杂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给各国带来挑战。中蒙两国都处在重要发展阶段,需要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化解风险,应对挑战,维护共同安全和发展利益,将中蒙睦邻友好关系提高到新水平。
  从近年来的外交活动看,蒙古正在致力于把自己打造?quot;亚洲的瑞士",在中、俄、美、日等大国之间搞平衡。尽管一些大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欲诱拉蒙古,谋求与蒙古建立特殊的关系。但是,特殊地缘环境造就的对大国的天然警惕性以及惨痛的历史教训,决定了在国际格局不出现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蒙古国不会轻易与任何一个大国或大国集团建立其他大国无法接受的亲密关系或结成军事同盟。这一政策也不会因政党轮替执政而轻易改变。至于蒙古与上合组织的关系,也仍将会在其大国平衡框架下"平衡"摆动。
  *朱凤岚,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以及东北亚海域争端问题。


蒙古国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朱凤岚

特殊地缘环境造就的对大国的天然警惕性以及惨痛的历史教训,决定了在国际格局不出现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蒙古国不会轻易与任何一个大国或大国集团建立其他大国无法接受的亲密关系或结成军事同盟。


【内容摘要】冷战结束后,蒙古国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改变了其原先追随苏联的"一边倒"政策,确立了走市场经济与民主化道路的基本方针。在外交上首先与俄、中两大邻国友好交往,并密切与美、日等"第三邻国"的关系。近年来,蒙古国在实行多支点的安全外交战略的同时,积极参与多边经贸合作及国际组织之间的合作,对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活动,特别是经贸领域的合作表现出较大兴趣。
  【关键词】蒙古国 "多支点"外交 上海合作组织
 一 政治体制特点
  蒙古国地处中俄之间,面积156万平方公里,人口256万,人口256万,是连接欧亚大陆的重要通道,地缘战略地位突出,素有“亚洲腹地"之称。
  蒙古国是议会制共和国。在该政体框架内设有立法、行政和司法机构,并遵从三权分立的民主原则。根据1992年2月12日生效的《蒙古国宪法》,蒙古国大呼拉尔(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拥有立法权,其职权范围主要包括:批准、增补和修改法律;确定内外政策基础;宣布总统和国家大呼拉尔及其成员的选举日期;决定和更换国家大呼拉尔常设委员会;确认总统所享有的权利;罢免或重新启用总统;任免总理及政府成员;决定国家安全委员会的结构、成员及权力;决定赦免等。国家大呼拉尔为一院制,由76名成员组成,任期四年。大呼拉尔下设10个常设委员会和5个小组委员会。国家大呼拉尔主席、副主席从国家大呼拉尔委员中产生,任期四年。
  根据《蒙古国宪法》,总统是蒙古国家元首,兼任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席、武装部队最高统帅。总统不得兼任总理、国家大呼拉尔委员、政府成员及法定以外的其他职务。总统的主要职权有:全部或部分否决国家大呼拉尔通过的法律和其他决议;同议会多数党磋商总理人选以及把解散政府的意见提交国家大呼拉尔表决;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对政府工作提出指导方针,并就此发布行政命令,由总理签署后生效;在对外交往中全权代表国家;在宪法规定范围内,宣布全国或部分地区进入紧急或战争状态,发布军事动员令。根据蒙古国《总统选举法》的规定,总统只可连任两届,任期不超过八年。现任总统是2005年5月31日当选的那木巴尔·恩赫巴亚尔。
  蒙古国政府是国家最高权力的执行机关。《蒙古国宪法》规定,政府可由在国家大呼拉尔选举中获得多数席位的政党单独组阁,也可以联合组成。政府工作由总理主持,对国家大呼拉尔负责,其主要职权范围包括:保障宪法和其他法律的组织实施;制定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编制国家预算和信贷、财政计划;领导中央政府机关,指导地方行政机关的工作;实施国家对外政策及国防方针等。政府的任期为四年,总理或半数政府成员辞职时,政府集体辞职。由总理、内阁秘书处秘书长和各个部长组成。本届政府由人民革命党同民主党联合于2008年9月组成,总理为桑·巴雅尔。
  蒙古的司法权由法院行使。为保证法院的独立地位,国家依宪法设立司法总委员会,履行选拔法官并保障其独立工作的条件等职责。法院由国家最高法院和各级地方法院构成,国家最高法院设大法官和法官,总统根据司法总委员会的建议向国家大呼拉尔推荐任命最高法院法官,并根据最高法院的建议,从最高法院成员中任命大法官,任期为六年。
  2008年6月29日,蒙古国大呼拉尔举行了换届选举投票。7月1日,一些政党怀疑选举存在舞弊对选举结果产生不满,此外,执政党的蒙古人民革命党与最大反对党民主党在矿产开采问题上也有严重分歧:人革党提出应继续由政府负责与外国采矿公司签署开采协议并成为主要控股方;民主党则希望能够让蒙古的私营公司也参股。政治加上矿产纷争引发反对党的支持者举行示威活动并演变为打、砸、抢、烧等严重暴力事件,致使总统恩赫巴亚尔宣布乌兰巴托进入为期4天的紧急状态。
  2008年9月1日,在蒙古国新一届国家大呼拉尔(议会)全体会议上,选举人民革命党领导委员会成员达木丁·登贝尔勒(Damdingiin Demberel)担任国家大呼拉尔主席。
二 经济与对外经贸关系
  (一)经济状况
  蒙古国经济以畜牧业和采矿业为主,畜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以轻工、食品、采矿和燃料动力工业为主。蒙古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 ,1991年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实行国有资产私有化。1997年7月,政府通过"1997-2000年国有资产私有化方案",目标是使私营经济成份在国家经济中占主导地位。1998年8月,蒙古决定每年9月1日至次年4月1日期间对面粉、土豆和蔬菜征收进口关税。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1998年持平,通胀率高于1998年,对外贸易额比1998年有所减少,贫困人口有所增加。2005年,蒙古宏观经济整体运行平稳,财政收入增加,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汇率基本保持稳定。
  20世纪90年代初,蒙古以私有化为突破口,开始实行由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模式全面过渡的激进式经济改革。1991~1994年经济转轨初期,在失去原苏联和经互会国家外援的背景下,蒙古国民经济受到巨大冲击,1991~1992年国内生产总值分别比上一年下降9.2%和9.5%;1993年消费者物价指数高达182.9%;财政预算赤字由1993年的68.2亿图格里克上升为1994年的464.8亿图格里克;经常项目收支逆差由1993年的6.8亿图格里克上升为1994年的15.2亿图格里克。据有关专家估计,此期间蒙古的人均国民收入至少倒退了15年。随着经济私有化基本目标的达成及稳定国家财政、抑制通货膨胀等宏观调控措施的成功实施,蒙古经济开始好转。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2.3%,实现经济转轨四年来首次增长。
  1997年7月,蒙古大呼拉尔通过"1997~2000年国有企业私有化方案",目的是大力推进私营经济,并使之成为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1998年8月,蒙古决定每年9月1日至次年4月1日期间对面粉、土豆和蔬菜征收进口关税。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与1998年持平,通胀率高于1998年,贫困人口有所增加。
  进入21世纪,蒙古制定了未来20年社会经济发展蓝图,主要内容是:(1)国民经济达到年6%的中速增长目标,进而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增长;(2)10年内修筑纵横贯通全境的"千年公路",促进蒙古经济与国际市场接轨;(3)20年内落实区域化、城市化构想,以实现由传统的"游牧"生活方式向城市"定居"生活方式的转变。
  据世界银行发布的报告,2007年蒙古国经济取得了高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达45575亿图格里克。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0%。蒙古的经济增长主要得益于农业和第三产业。在农业产业,至2007年12月,畜禽蓄养量由2006年的348万头增长到403万头,较上年增长了15%,其中山羊、绵羊和牛的数量增长分别达到18%、15%和14%。2007年蒙古国的人均GDP为1300美元。
  蒙古国经济对出口依赖较大,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随着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走低,蒙古经济正在遭受严重考验。为了应对金融危机,蒙古国家大呼拉尔2008年底通过了《蒙政府2008年至2012年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将加快本国战略矿的开发,以保持本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二)对外经贸关系
  对外贸易在蒙古国经济中占有突出地位。蒙古国民经济部门中所需的全部机器设备和工业原料、燃料、有色金属及消费品的绝大部分靠进口提供。转轨前,作为经互会的成员国,蒙古经济曾长期高度依赖苏联和东欧国家。苏联解体后,使蒙古国经济陷入危机,也迫使其选择了对外经贸关系多元化道路。
  1997年蒙古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组织内147个成员国确立了最惠国待遇的法律地位。经过多年努力,蒙古国的对外贸易多元化政策也已初见成效,主要贸易伙伴国排序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成为蒙古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其次为俄罗斯、美国、日本和韩国,与德国、英国、意大利、法国等欧盟国家间的双边贸易发展迅速。
  近年来,蒙古加快了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步伐。1990~2001年底,蒙古吸收来自70个国家和地区的直接投资4.81亿美元,建立外资企业约2 000家,其中合资企业占71%,独资企业占29%。就投资規模而言,资本额为1万~5万美元的占60%,5万~10万美元的占13.4%,10万~50万美元的占17.2%,50万~100万美元的占4.8%,超过100万美元的仅占4.4%,这表明前来投资的多为中小型企业。
  根据蒙古国《世纪报》2008年10月28日报道,1991年至2008年10月1日,累计在蒙古注册的外资企业达9170家,96个国家累计对蒙古国的投资约达30亿美元。主要投资部门为矿山、轻工、畜产品加工、商业、建筑等。其中,中国对蒙古投资11.81亿美元,投资项目3769个。2008年,蒙古国对外贸易总额达61.5亿美元,其中出口25.4亿美元,进口36.1亿美元。外汇储备为6.06亿美元,通货膨胀率为28%,比上一年上升3.7倍。
  进入2009年,蒙古对外贸易额大幅下滑。据蒙古国海关总署发布的2009年3月份外贸产品统计报告,2009年第一季度,蒙古实现外贸总额7.16亿美元,同比下降41.6%。其中,出口额为3.22亿美元,同比下降44.4%;进口额为3.94亿美元,同比下降39%,实现外贸逆差0.72亿美元。据蒙古国家统计局分析,尽管蒙古国基本与国际金融体系无关,但也受到金融危机的间接影响,突出表现在矿产品价格的下跌导致蒙古国出口收入的较大减少。
  三 外交政策与对外安全战略
  (一)外交政策取向
  蒙古国在自1921年建国以来的近70年时间里,一直走"一边倒"的亲苏联外交路线。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蒙古根据地缘政治的现状和自身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始重新调整其外交政策。
  1994年6月30日,蒙古国大呼拉尔通过了《蒙古国外交政策构想和国家安全构想》,明确提出了蒙古将实行开放、不结盟、等距离、全方位"多支点"的和平外交政策,明确了蒙古国实施外交政策的基本取向:
  1.同俄罗斯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
  这是蒙古国外交新战略的首要目标。作为夹在中、俄两大邻国之间的一个国家,蒙古国始终强调要同中俄均衡交往,发展广泛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2.发展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
  近年来,蒙古积极发展同美、日、德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十分重视根据大国关系的变化适时调整本国的对外政策。蒙古官方占主导地位的观点认为,虽然国际关系格局近年来呈现出多极化趋势,但美国依仗其实力居于首位,是具全球性影响的一极,其他各极只具地区性影响。因此,在可预见的将来,蒙古政府在全力推行"全方位"、"等距离大国均衡外交"的同时,总体上显露出逐渐向西方倾斜的趋势。
  3.采取面向亚太地区的政策
  蒙古国在积极发展同亚洲、太平洋国家双边关系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关于建立地区合作机制的活动。其主要目的,一是希望借此吸引更多的贷款及援助,以缓解本国经济下滑?quot;燃眉之急";二是希望借参加亚太地区国际组织之机为发展本国经济寻找新的"增长点"。
  蒙古国制定的"多支点"外交,其意义在于:第一,蒙古国是中俄之间的内陆国家,对两个邻国的依赖性很大,蒙古国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南北两个邻国,要保持自身独立和发展,必须首先搞好与两个邻国的睦邻友好关系;第二,蒙古国尽管认为优先发展同中俄两国的睦邻关系至关重要,但因历史渊源和地缘关系,对两个邻国都不放心,存有不同程度的疑虑和戒心。所以,又选择了积极发展同美日等发达国家关系,而美国、日本也大力迎合蒙古国的这种外交取向,积极充当蒙古的所?quot;第三邻国"。这样,不仅能够使蒙古国获得西方大国的政治支持、军事和经济援助,又能借助大国的力量平衡中俄,达到维护本国的独立与安全的目的;第三,与各大国保持等距离关系,避免有所亲疏,既可增加自身独立性和活动空间,又可利用与大国间的均势平衡获得更多政治、军事和经济利益。
  从地理位置上讲,蒙古国属于中亚,但从政治和经济的角度来看,目前蒙古国已经成为东北亚的一部分。近年来,蒙古国在外部环境中变得越来越独立,尤其是在亚太地区,蒙古国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占其总交易额的70%以上。本区域内的大多数国家,像中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美国已经成为蒙古国的主要投资国。这个历史性的转变得益于蒙古国针对该地区所实施的上述新政策。
  蒙古国地处内陆,无直接出海口,国内丰富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只能通过俄罗斯和中国对外出口,因而需要开辟新的运输通道。蒙古因其重要的地缘位置和丰富的石油及天然气资源,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如何维护和扩大本国的利益,是蒙古急需考虑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目前,蒙古国与两邻国已经建立了平等、友好的睦邻关系,而与美国的关系则是根据自身的国家利益,与日本的双边关系建立在发展全面伙伴关系的基础上。蒙古与韩国的双边关系也达到了较好水平。现在,蒙古国可能是东北亚地区唯一与本地区其他国家没有较大分歧和政治争端的国家。蒙古国根据不同目标与不同国家发展双边关系。
  (二)对外安全战略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蒙古从本国国情出发,推行了一套独立自主的对外安全战略。主要做法是:
  1.走出大国的控制,实施独立和均衡的对外政策
  自上个世纪20年代独立至苏联解体的几十年里,蒙古一直在苏联的控制之下,政治上追随苏联,经济上依靠苏联,军事上听从苏联指挥。蒙古军队营以上作战部队都设有苏联顾问,蒙军几乎成为苏军的附庸。1992年,苏联解体后,驻蒙俄军陆续撤出,并停止向蒙古提供武器装备。蒙古外交实现独立,认识到位于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蒙古,只有在两个邻国之间执行均衡的对外政策,才能真正获得外交上的自主和主动。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在过去十几年间,中蒙关系得到了改善和稳定发展。两国最高领导人实现了互访,经贸往来逐年增加。
  2.在平衡与中俄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与美国的关系
  蒙古是典型的内陆国家,没有自主的直接通向外部世界的战略通道。蒙古在平衡与中俄关系的基础上,重点发展与美国的关系。冷战时期的蒙古由于受苏联的控制,直到1987年才与美国建交。而90年代中期之后,蒙美两国关系快速发展。政治上,美国积极出资推动和鼓励蒙古政治体制改革,自1998年美国时任国务卿奥尔布莱特访蒙以来,两国高层互访不断:2005年9月,蒙古总统恩赫巴亚尔访美,布什总统访蒙;过去的十年间,美国军政高官包括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副部长斯洛科姆、助理国务卿阿米蒂奇、众议院议长哈斯泰特、参联会主席迈尔斯空军上将、太平洋总部司令布莱尔海军上将都曾访蒙。经济上,美国给予了蒙古长期最惠国待遇和大量的经济援助,2004年9月,美国参众两院联合批准推动建立"美蒙自由贸易?quot;。军事上,2000年,美蒙两国开始启动双边安全机制,蒙古在军事人员培训和情报资源共享方面与美国积极合作,美国向蒙古军队派遣军事专家组,每年向蒙古提供数百万美元的军事援助;自2003年以来,蒙美两国每年在蒙古境内举行代号为"可汗探索"的联合军事演习,而且军演规模不断扩大,内容也从民防部队增援转变为双方国防军的联合作战。此外,蒙古军队的武器装备也在发生变化,以前蒙军的武器装备大都是苏联生产的,近年来,蒙军开始陆续换装由美国提供的武器装备。
  3.利用地缘特点,在东北亚和中亚事务中扮演角色
  作为一个内陆国,蒙古的地理位置有不利之处。然而,由于蒙古位于中俄两国之间,而且幅员辽阔,这使得它具有独特的战略价值。为推进多元外交战略,蒙古有人提?quot;第三邻国"概念。根据蒙方专家解释,"第三邻国"并非特指某一特定国家,而是指不与蒙古接壤的其他任何国家。美国也正是看中了这一点,积极充当这个"第三邻国",极力靠近和拉拢蒙古,加大投入,扩大对蒙古军事人员的培训力度,特别是积极促成了与蒙古在情报搜集、信息共享领域的合作。十分明显,这种在情报信息资源方面的合作,主要是针对中俄两国的,对两国安全造成威胁。蒙古也利用这一优势,来争取获得美国更为优惠的援助。此外,蒙古也利用其连结东北亚和中亚的地理优势,既作为观察员国,积极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的首脑峰会和各项活动,又积极参与东北亚事务,在两个次地区事务中扮演角色,借此提高在国际和地区舞台地位,在地区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
  4.推行"必要结盟"的自主防御型军事战略
  冷战结束后,蒙古大幅度裁减了本国军队。当前,蒙军兵力2.6万人,形成以首都乌兰巴托为中心,以南北重要省区为重点的地面作战和防空力量均衡部署的防御体系。蒙古于1997年制定了"全面防御"的军事战略。近年来,又提出了"小打靠自己,大打靠外援"的"必要结盟"的战略构想。这一战略构想强调建立适应国防需要和经济实力的精干的职业化军事力量,在此基础上,十分重视未来作战中的它国因素。要求本国武装力量能够应对小规模的军事冲突和作战,在遭到大规模武装入侵时?quot;动员全民参加,坚持局部抗击和游击作战",牵制和抗击入侵者,必要时,加入军事同盟,允许外国军队进入,直到联合国、其他有关组织和有影响力的国家对侵略者施压,"以夺取反侵略战争的全面胜利"。
  5.依托大国的援助,积极寻求经济发展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蒙古的经济发展具有后发优势。蒙古蕴藏有丰富的煤、萤石和铜、铁、铅、钨等矿产。美国认为,蒙古的地缘条件能够为美国提供进入亚洲腹地,进而牵制中俄的地理空间。而日本也认为加强与蒙古的关系可以扩大日本在国际和地区舞台上的政治影响,并声称日本将继美国之后成为蒙古的第四大邻国。为此,在蒙古积极寻求美日等经济强国的物质、资金和技术援助时,美国和日本也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在不断扩大与蒙古的双边经贸关系的基础上,不断向蒙古提供各种经济援助。
  四 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关系
  任何国家的对外政策都是以维护本国的国家安全利益为第一要务,蒙古国也不例外。蒙古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安全状态是与外部环境,尤其是与相邻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变化紧密关联的。为此,蒙古国非常重视参与多边合作机制和国际经济组织,认为这是巩固国家独立、提高国际地位、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2001年6月,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元首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组织后,蒙古表现出了极大关注。2004年6月,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举行的上合组织峰会上,蒙古外长以蒙古总统特使的身份参加了峰会,并代表蒙古总统提出了申请成为上海合作组织观察员的请求。上合组织六国一致同意接受蒙古为该组织观察员。之后,蒙古总统、总理和部长多次出席上合组织会议。
  尽管蒙古国是上合组织的第一个观察员国,但是,蒙古对于正式加入该组织似乎并不是太积极,这主要是由其推行的构建相互制约的国际多边安全战略(即大国平衡战略)决定的。在此战略构架中,与俄罗斯建立友好伙伴关系,获得俄方安全承诺;与"第三邻国"美国(以及日本)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牵制中、俄两国;与中国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以平衡俄罗斯等国。也就说,蒙古虽然把蒙俄、蒙中关系确定为其外交的重点,但从近年来其领导人的公开讲话及其实际做法上看,蒙古国俨然已将美国、日本等国放在与中俄同等重要的位置。蒙古推行"等距离"政策,在中俄之间左右逢源、占据主动,已经让自己获益匪浅。在此情况下,正式加入没有美日参加的上合组织对蒙古来说显然会面临两难选择。
  为了平衡此举,蒙古一方面也向其他国际组织(如北约)正式递交加入申请,另一方面,仍积极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双边和多边经贸合作。2006年6月20日,蒙古国外长尼亚马·恩赫包勒德表示,蒙古国希望参与上海合作组织的经贸合作,特别是在电力、基础设施建设、过境运输等方面的合作。2007年8月,蒙古国总统那木巴尔·恩赫巴亚尔参加在吉尔吉斯斯坦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会议,提出蒙古国希望优先参与上合组织在经济领域的合作,同时建议上合组织能够吸纳日本为观察员国,或以"上合+日本"的形式与日本合作。
  2008年10月30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哈萨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纳会见了作为观察员国代表参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第七次总理会议的蒙古总理巴亚尔。温家宝表示,中蒙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不断发展,两国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当前,国际形势正经历深刻复杂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给各国带来挑战。中蒙两国都处在重要发展阶段,需要加强沟通、协调与合作,共同化解风险,应对挑战,维护共同安全和发展利益,将中蒙睦邻友好关系提高到新水平。
  从近年来的外交活动看,蒙古正在致力于把自己打造?quot;亚洲的瑞士",在中、俄、美、日等大国之间搞平衡。尽管一些大国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欲诱拉蒙古,谋求与蒙古建立特殊的关系。但是,特殊地缘环境造就的对大国的天然警惕性以及惨痛的历史教训,决定了在国际格局不出现重大变化的情况下,蒙古国不会轻易与任何一个大国或大国集团建立其他大国无法接受的亲密关系或结成军事同盟。这一政策也不会因政党轮替执政而轻易改变。至于蒙古与上合组织的关系,也仍将会在其大国平衡框架下"平衡"摆动。
  *朱凤岚,中国社会科学院亚洲太平洋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东北亚地区国际关系以及东北亚海域争端问题。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

 
Design by Free WordPress Themes |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 Premium Blogger Themes | Affiliate Network R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