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6日星期四

阿伯特和他的挑战 - 刘路新

《韩非子》中有则故事说,宋国有个农人,其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飞奔的兔子撞上树桩,死了。于是,这个农人便放下手中的农具,每日守在树桩旁,希望还有兔子撞上。 今年的联邦大选,进行过半,如火如荼。每次看到电视上的阿伯特,我都会想起这则“守株待兔”的故事。 虽然竞选激烈,阿伯特领导的自由党,并不急于宣传自己的各项政策,无论是经济的,还是难民的,而是采取太极手法,以防为主,以柔克刚。或许,他们根本就没有政策,或许,他们只是等待,等到9月7日的这一天,工党政府撞上民意这截树桩。 这样,阿伯特这个澳洲农人,就会坐上总理宝座。 为了这一天,他已经等待了好几年。 不过,这次大选,如果自由党获胜,并非因为阿伯特能力超群,领导有方,而是因为他的对手太差,早已失去了民心。 阿伯特其人 喜欢一个人,是不需要理由的。不喜欢一个人,很多时候,也说不出原因。 有些选民,特别是女性选民,不喜欢自由党领袖阿伯特,可是,又说不出为什么。这次大选,有些人不投票给他,可能没有别的什么原因,只是不喜欢他。 阿伯特缺少魅力,缺少Charisma,其实,他是个很有能力的人。 自雪梨大学毕业时,阿伯特获得经济学学士和法学学士,然后,持罗德奖学金,赴牛津大学读政治学和哲学硕士。罗德奖学金是“当今世界最富盛名的奖学金”,在它长长的获奖者名单中,包括美国总统克林顿,澳大利亚总理霍克,工党领袖比兹利(Kim Beazley),自由党大佬滕博(Malcolm Turnbull),等等。 回到澳洲,在选择职业时,阿伯特犹豫了很长一段时间,也做过不同的尝试:天主教神父,记者,政治顾问,还短期担任过水泥厂的经理。大选投票时,选过自由党,也支持过工党。最后,直到1993年,应邀担任“澳大利亚君主立宪促进会”的执行总裁,才算找到职业政客这个职业。 共同的保守思想,使阿伯特与霍华德建立起深厚的友谊。1994年3月,在霍华德建议下,阿伯特参加瓦林加(Warringah)选区补选,当选联邦众议员,正式进入政界,在议会,先后负责过教育、就业、劳工关系、卫生、小生意等部门。 霍华德总理很欣赏阿伯特争强好胜的性格,2003年,任命他为卫生部长,负责处理许多当时很棘手的问题。作为部长,阿伯特在议会辩论中表现出色,无论口才,还是智谋,深得媒体好评。 1999年,就共和问题举行全民公决时,自由党允许党员凭自己的良心投票。阿伯特和他的导师霍华德一样,都是坚定的君主拥护者。他们一致认为,澳大利亚应继续作为英联邦国家,伊丽莎白二世应继续作为澳大利亚的国家元首。为此,阿伯特解释说:“有人认为,任何形式的共和,都比现在的制度好,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可能会遇到的困难。相反,保守人士不会轻易改变任何事情,他们本能地尊重现有制度,因为它经过了时间的考验。保守人士的口号是,‘如果没有必要变,那就不要变’”。 不过,阿伯特也不是事事都与导师霍华德一致。在劳工关系问题上,土著事务问题上,在对待波琳•韩珊的种族主义问题上,二者态度大不相同。 作为霍华德的内阁部长,阿伯特对于改变劳工关系,并不热心。在内阁讨论“劳工选择法”时,他直言自己的关切。在他看来,这种改变超出了政府的权限,对工人太过刻薄,而且,对劳工关系改变太多,在政治上,也对政府不利。 在反击波琳•韩珊等人代表的种族主义思潮方面,阿伯特更是勇往直前,这与很长时间一直保持缄默的霍华德总理,形成鲜明对照。1998年,阿伯特建立了“澳洲诚实政治基金会”,主要目的,就是为反击波琳•韩珊的“单一民族党”筹款,打官司,并最后获胜。 2009年底,阿伯特以42对41的微弱多数,战胜滕博,成为反对党自由党的领袖。 2010年大选时,阿伯特带领自由党团队表现非凡。结果,在有150个席位的联邦众议院,工党和自由党各获72席。双方均以4席之差,无法独自组成多数政府执政。最后,在一名绿党和三名独立议员的支持下,工党得以组成少数政府,继续执政。 对阿伯特来说,煮熟的鸭子飞走了。 继续做反对党领袖的阿伯特,显得更加成熟,也开始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 作为反对党,需要监督政府的每一个举动:水灾税,医院体制改革,碳税,土著事务,等等。对于土著人问题,阿伯特有着浓厚的兴趣。还作为反对党土著事务发言人时,他在昆士兰北部土著社区作义工教师,同时,还在议会成功推翻昆士兰州政府计划推行的土著社区发展规划,他认为,这“干涉了土著人的土地所有权”。2013年3月,他说,一旦自己当选联邦总理,会把土著问题纳入总理内阁的工作范围,“这样,实际上,就有了一个负责土著事务的总理”。 无论作为卫生部长,还是作为反对党领袖,他与土著活动人士以及土著社区都保持密切联系,并保证,当选总理后,每年要抽出一周的时间,去土著社区生活。 这是阿伯特与霍华德另一个不同的地方。他认为,应该在宪法中确认土著人的历史地位。2013年初,在一次议会发言中,他说:“澳大利亚是个幸运的国家,我们的气候、土地、人民,还有制度,让全世界羡慕,唯一的缺憾是,我们没有与这块土地上最早的居民达成和解。这是我们灵魂上的一个污点。。。我们要承认,1788年以前,这块土地是属于土著人的,就像现在,这块土地属于所有澳洲人一样。不做到这一点,我们就是一个不完整的国家,就是分裂的人民。。。” 其他方面,阿伯特对气候变化一直持怀疑态度,认为这是赶“科学的时髦”。竞选一开始,他就承诺,一旦当选,即取消工党政府的碳税。 阿伯特还是保守的天主教徒,在婚姻问题上,他认为,“婚姻应该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之间的事情”。虽然他的妹妹就是同性恋,虽然他的家人在这个问题上也是意见不同,阿伯特仍坚持认为,婚姻应该是“男女之间的事”,同性婚姻“只是一时的时髦”。 虔诚的宗教信仰和保守的思想传统,可能是很多选民,尤其是女性选民,不喜欢他的原因之一。虽然他一再表示,自己的宗教信仰,不会影响他作为政治家的判断和决策。依然有人怀疑,他能否将二者截然分开。 阿伯特最引人注目的,是他对运动锻炼的热爱,从铁人三项赛,到超级马拉松,骑自行车更是他的最爱。举例来说,2010年3月,参加了铁人三项赛,紧接着,4月,又骑上自行车,开始雪梨到墨尔本之间的慈善骑行。对于舆论界的批评,他说,“一路上,在很多的小镇停留,可以遇到很多人,这些人,可能一辈子也没见过议员”。 他是消防队员,还是作家,共写过四本书。2009年出版的《战线》一书,属于自传性质,书中,对刚刚下台的霍华德政府,对自由党今后的政策和发展,都做了讨论和反思。 今年的联邦大选,自由党获胜,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阿伯特面对的挑战 如果说,阿伯特的当选,是因为他的运气好,是因为对手太差,失了民心,那么,获选后,担任总理的阿伯特,将会面对许多的挑战。 首先是经济问题。 大选中,陆克文总理一再强调,中国的经济放缓,将给澳洲经济带来严重影响。根据澳中商会(Australia...

日本的恥感,台灣的無感

日本東京都知事豬瀨直樹,因涉嫌收受醫療團體「德州會」的五千萬日圓非法政治獻金,在強大輿論壓力下,宣布辭職下台。這在日本既非空前,也非絕後! 日本是一個講究「恥感」的民族,但不具有「罪感」的文化。「罪感」是來自本我的要求,發自內心的道德信仰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而「恥感」卻是來自他人的壓力,依靠外來強制的力量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也難怪,長久以來,許多日本政治人物因為違法收受政治獻金,在「恥感」的催迫下紛紛被迫下台。對日本人來說,在不被外人發現之前,或者外界未出現譴責的聲浪時,都不能算是一種罪過,這是日本人恥感文化的特殊性。 然而,日本人的恥感一旦被掀開,就如同打開潘朵拉的盒子,就會被社會無限膨脹與放大。這像是一種集體催眠,在聽到和鳴的聲音之後,便會轉化成為共同的信仰;更像是一種無形的教條,在潛移默化下,便會轉化成集體的社會壓力。 先前,豬瀨直樹風塵僕僕為東京申奧奔忙,其間連妻子過世時都不眠不休,不僅成為東京申奧成功的最大英雄,更成為僅次於安倍的高人氣日本政治家。然而,在收賄事件爆發後,霎時有如豬羊變色,豬瀨如同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日本輿論要求他下台的聲浪,如排山倒海而來,彷彿只要豬瀨繼續在任一天,便會使東京奧運在國際社會蒙羞。日本人對於恥感的無限上綱,於此可見一斑;日本人的重恥感、輕人情,更是有目共睹。對豬瀨直樹來說,可謂成也申奧,敗也申奧。 日本人的重恥感,來自於社會集體的約束力;而日本人的輕人情,來自於清楚的法律分際。我們看到,日本人通常會說誰的行為是不符合哪條法律,卻甚少抱怨制度不公不義;我們也看到,日本人會說誰違反哪一項規範,卻極少譴責裁判者自私不仁。這使得日本人能夠在這種極大的心態的轉換下,不會產生任何的陰影;這也使得日本人在這種急遽的行為轉變上,而不用背負任何的人情包袱。 一旦恥感形成了特定氛圍,日本絕對不會因為事屬「微罪」而輕輕放過。例如,前日本外務...

2013年12月19日星期四

石亞今專欄 - 2014全球情勢:挑戰民主

2014年,什麼最令人期待,什麼最教人擔憂? 美國政府在2013年結束之前,無預警關起了大門,原因是政黨對立與公權力失能所致。同樣的情形,發生在芬蘭的金融分庫關閉事件、泰國的紅黃對立、甚至台灣的食安問題…,例子多得說不完。 2014全球普遍性隱憂,是政府的內部困頓。多數政黨在只有競爭、沒有合作情形下運作,導致政治僵局,應推動的議題付之闕如。政府低效率與檯面下運作,使司法效能倒退,金融系統失衡,教育體制紊亂,這些事件都可能演變成危機。 美國「例外主義」的消失 我在去年2013全球情勢(上)預告了美國的衰退,這種情形即使在2014還會持續。中東征戰進入第12年,情況是否維持?2008年次貸風暴迄今,已然走出金融陰霾?美國重返亞洲的承諾,兌現了多少?恐怕都沒有答案。我們只看到這個道貌岸然的世界霸主,背後非法監聽的勾當。 2014年起,美國享有的「例外主義」特權正在逐漸消失。 敘利亞出兵不出兵的決策,暴露出美國從過去的「不情願」霸權,到今天的「不能夠」。2012年,高達83%美國民眾不贊成繼續干預國際事務,比起10年前的基準,提高了10%,顯示美國主導全球性議題的熱度及意願都在降低,國防、外交等各項資源隨之緊縮,未來在面對危機時,很難形成共識。 挑戰民主 美國價值的倒台,可以使國家行使某種權力的正當及合理性不在,史諾基事件便是其例。 這件單純的洩密事件,危及美國在全世界的影響力,間接使得世界警察的公信力受到質疑。美軍投入阿富汗、伊拉克作戰,換來的是全球不接受美國領導,歷史上曾經發生這樣的景象,大概只有越戰。不同的是,過去民主國家因為共同抵禦的需要而服膺美國的領導,這種因素在今天已經變得不確定。當人們開始質疑原來信仰的體制與價值,便形成對民主的挑戰。 最明顯是中國,她還不算是個民主國家,但在西方民主制度弊病的推波助瀾下,中國只要維持7% GDP以上的成長,習李改革之路最重要的「維心」策略能夠奏效,中國便不急,也不需要民主。更甚之,屬於「中國特色」的體制,可能在未來30年,與民主制度並存,成為國際關係理論中的「典範」(paradigm)。 整體觀之,2014年全球安全情勢集中以亞太、中東為兩個主要關注區域、及數個潛在熱點。先談談亞太。 ...

2013年12月18日星期三

美教授称“强大中国是台湾恶梦 - 台学者驳斥

台海网12月18日讯 据环球网报道,被视为美国现实主义派大师的芝加哥大学教授米尔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最近在台北演说时称,与中国贸易并协助中国变为经济成长引擎,台湾帮忙创造了一个哥利亚巨人,导致“台湾独立”的终结,并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总结来说,“一个强大的中国是台湾的恶梦”。 台湾战略学会理事长王昆义18日在台湾《旺报》发表文章说,米尔斯海默最重要的代表作是《大国政治的悲剧》,他不讳言的指出:21世纪早期,中国的崛起将“像美国支配西半球一样支配亚洲”,而“美国将竭力阻止中国获得地区霸权”,因为美国不能容忍世界舞台上存在跟它匹敌的竞争对手,其结果便是中美之间激烈而危险的安全竞争。米尔斯海默也因此被认为是“中国威胁论”的理论代言人。他的理论“进攻性现实主义”也成为中国国际关系学界最受争议的理论。 米尔斯海默也忽视中国崛起和苏联崛起的不同特质。中国崛起主要是指经济上的崛起,它只是固守自己的主权范围,并没有要去侵略周边国家。而苏联崛起之后,在二次大战期间,却广泛的把东欧、加盟共和国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 同样的,日本在二次大战之前的崛起,它们就使用船坚炮利去攻击周边的国家,其中中国受害最深。到目前为止,日本没有反省自己在二次大战前所做出的侵略行为,仍然以霸权主义的思维,要侵害中国的固有领土钓鱼岛列屿。中国的反应,不过是一种守土有责的作法,跟日本无限扩张它们侵略周边国家的行为并不相同。 所以,中国的崛起是否会变成台湾的恶梦?米尔斯海默已经明白的说将“导致台湾独立的终结”,对此,民进党内有不同的看法。谢长廷认为:“如果2016年民进党再没有执政,就差不多快要消失。” 林浊水也指出,台湾主流价值是“台独”,国民党不可能变“台独党”,只要台湾主流价值不改变,民进党就不可能消失;不过,不可能消失却一直没办法执政,这对民进党很悲哀。 所以“台独”是否终结...

2013年12月17日星期二

讚朱鎔基貢獻大 歷史會記一筆

有全球金融沙皇稱譽的前美國聯準會主席葛林斯潘,對大陸前總理朱鎔基讚譽有加,他認為歷史應該替朱鎔基任內對全球經濟和政治的貢獻,記上一筆,而且朱鎔基的傳奇故事,已經表現在大陸的銀行體系中了。 葛林斯潘16日在演講中提到,1990年代中期曾和朱鎔基進行對話,朱鎔基說自己非常欣賞美國的金融系統,希望可以透過一種適合大陸的方式,把這樣的金融體系引介到大陸。葛林斯潘指出,2012年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IMF的演講,內容和朱鎔基提到的很相像,不同的是,周小川講的是改革完成的成果。 葛林斯潘說:「我們看到大陸發展非常快,我希望歷史上應該為朱鎔基記下非常精彩的一筆,因為他對於全球經濟、政治都是非常有影響力的。而且朱鎔基的傳奇故事,已經表現在大陸的銀行體系中。」 朱鎔基1993年至1995年擔任大陸國務院副總理兼人民銀行行長,期間排除萬難推動現代化的銀行體系,並取消人民幣匯率和物價的雙軌制,消滅尋租空間,還實施宏觀調控,讓過熱發展的大陸經濟實現軟著陸,為大陸後來的經濟發展奠基,因此有大陸經濟沙皇的名號。...

從平壤政治動盪看大陸政改

北韓統治階層爆發政治清洗,引起了國際輿論的廣泛關注。和過去歷次北韓內部政治鬥爭與清洗大為不同的是,北韓世襲統治家族第三代領導人以相當戲劇化、極其迅速的手法徹底清除了該國第二號權力人物張成澤。張成澤不但是北韓勞動黨政權的重要支柱人物,更是金家的姻親,也就是說,不管外界賦予張成澤多少標籤,比如改革派、親中派、攝政王等等,這次的清洗其核心特點在於這是場統治「家族」內部的殘酷鬥爭,是禍起蕭牆的一場政治風暴。有日本政治人物說這場清洗讓人聯想到文化大革命,事實上,北韓這場權力鬥爭由於其「家族性」,遠比文革中的毛劉之爭、毛林之爭還令人怵目驚心。 張成澤一案凸顯了北韓體制的特性與弱點,值得人們思考。首先,是北韓權力交替的不穩定性。眾所周知,北韓政治是「社會主義陣營」當中極其罕見的案例,其權力承繼竟是家族世襲,是完全的封閉黑箱,可以說並無制度可以遵循和依靠,也因此,必然出現巨大的內部動盪,而這種權力交替帶來的震盪可說是自古以來凡是專制政治必有的病症。在北韓當局所公布張成澤罪刑的判決文中,竟然明載「無論歲月流逝、世代交替,白頭山血統是絕對不能改變和更換的」,同時嚴厲批判張成澤背叛了「白頭山卓絕偉人們的政治信任和恩惠」,充分顯示在北韓國民經濟困難、民眾生活困頓,社會主義和所謂主體思想的吸引力大幅滑落,北韓政權正當性已經十分低落,「血統」竟然成了金正恩最主要的正當性來源。 在世襲政治不穩定性的另一面,則是專制政治的殘酷性。北韓當局這次公布張成澤被捕、受審的畫面,並以「天下頭號千古逆賊」、「賣國賊」、「反黨反革命分子」、「惡毒的政治野心家、陰謀家」、「狗不如的人間渣滓」來形容張成澤,同時迅速處決,充分凸顯了這個政權的殘酷性與荒謬性。 而這種殘酷性的根源,當然來自於北韓完全集中於一人的權力體制,如同評論者指出的:這種無邊的權力一方面是體制下所有人生死存亡的關鍵,另一方面,由於權力缺乏制度性的...

2013年12月16日星期一

星加坡的經驗

新加坡政府以清廉高效著称。著名非政府组织“透明国际”公布了2010年全球腐败指数报告,新加坡、丹麦、新西兰以9.3分的成绩并列第一,成为“全球最清廉国家”。一般来说,“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而新加坡恰恰得益于威权主义体制。威权主义统治风格一直是所谓“新加坡模式”中的核心之一。建国初期,新加坡也曾一度贪污腐败横行。1952年,李光耀建立新加坡贪污调查局,该部门独立设置,局长由总理直接任命,只对总理负责,不受其他任何人的指挥和管辖。新加坡贪污调查局的最大特色,是它拥有独立、完整的秘密调查权,属于国家强力部门。到了70年代后期,新加坡政府已经变得相当廉洁了。香港廉政公署,也是仿效、学习新加坡贪污调查局建立起来的。 新加坡繁荣富庶,是继伦敦、纽约和香港之后的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1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新加坡人均GDP为3.4万美元,居全球第23位;如果按人均购买力平价折算,新加坡人均收入为5.6万美元,仅次于卡塔尔和卢森堡为全球第三富裕的国家。新加坡大学生毕业3年内就可以买房子,付了首付,剩下的部分向政府申请组屋贷款就可以了,没什么负担。年轻人买第一套房子时可以获得政府的15万至20万人民币的津贴。“居者有其屋”是新加坡的基本国策。新加坡最穷的穷人也有自己的房子,政府绝不会让你露宿街头。 新加坡有“花园城市”的美誉,它每一寸土地都精心地绿化或建设了。精美的雕塑遍布全岛。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如茵的草地,相互辉映;楼房的立面绿化,立交桥和高架桥的垂直绿化相得益彰。立体的绿色景观,打造出一个完美的绿色国度。美好的环境让新加坡成为世界著名的旅游城市,今天拥有500万常住人口的新加坡每年要迎来逾900万人次的国际游客。 新加坡人很感激“新加坡模式”的缔造者李光耀。从1965年新加坡建国时开始担任总理,直到1990年引退成为内阁资政,数十年中,李光耀一手把资源匮乏的小岛国建设成为繁荣的国家。李光耀1923年9月出生于新加坡,是当地的第四代华裔,祖籍广东大埔县。青年时期获得大英帝国女王奖学金,赴伦敦经济学院、剑桥大学深造,成为一名律师。1950年李光耀回到还是英国殖民地的新加坡,决心以律师身份参与政治,实现在新加坡掌权并实现新加坡的独立自主,但他没有走招兵买马打游击的军事斗争路线,而是通过选举和议会斗争获得人民的支持,从而取得行政权力。1959年人民行动党在选举中获胜,李光耀成为自治政府总理。在随后的数十年中,李光耀领导人民行动党为建设新加坡而努力。他安定民心、稳定新加坡局势,积极推动经济改革与发展,在其任内推动了开发裕廊工业园区、创立公积金制度、成立廉政公署、进行教育改革等多项政策,成功使新加坡在三十年内发展成为亚洲最富裕繁荣的国家之一。 新加坡的问题 李光耀1959年就任新加坡总理,直到1990年才辞去总理职务,改任国务资政。什么是国务资政呢?大家知道总理的英文是“Prime...

俄國侵奪中國領土150萬平方公里

一六八九年九月七日(清康熙二十七年),兴安岭及额尔古那河以西约二十五万平方公里国土,于中俄尼布楚条约签订后丧失。 一七二七年十月二十一日(清雍正五年),贝加尔湖之南及西南约十万平方公里国土,被迫与沙皇俄国签订恰克图条约而丧失。 一七九零年(清乾隆五十五年),约十万平方公里之库叶岛,被沙皇俄国暗中吞并。* 一八四零年(清道光二十年),原为我属邦哈萨克,被沙皇俄国侵并,该邦面积约百万平方公里。 一八四零年(清道光二十年),原为属邦布鲁特,约十万平方公里面积土地,被沙皇俄国并吞。 一八五八年五月二十八日(清咸丰八年),混同江以西,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广大地区,面积约四十六万平方公里土地为沙皇俄国侵占,并逼迫腐败无能的清王朝签订瑷珲条约加以承认。 一八六零年十一月十四日(清咸丰十年),混同江及乌苏里江以东兴凯湖附近,约四十三万平方公里国土为沙皇俄国侵占,事后逼清王朝签订北京条约加以承认。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八六四年(清同治三年)后,自沙渍达巴哈起,至葱岭止约四十三万平方公里国土,沙皇俄国逼清王朝订立塔城界约等多次界约,加以承认。 一八六八年(清同治七年),约百万平方公里面积之我属邦布哈尔汗国,被沙皇俄国侵并。 一八七六年(清光绪二年),原为我属邦浩罕国,约三十五万平方公里面积土地,被沙皇俄国吞并。 一八八一年(清光绪七年),自伊犁西南天山之阴,那抹哈勒克山口起至伊犁西北喀尔达止,约二万平方公里国土,被沙皇俄国逼迫清王朝订立伊犁条约而丧失。 一八八三年(清光绪九年),额尔齐思河及斋桑泊附近,约二万平方公里土地,因沙皇俄国逼迫清王朝签订科布多塔尔巴哈台界约而丧失。 一八九五年(清光绪二十一年),新疆省极西地区帕米尔地方,约一万余平方公里土地,被沙皇俄国与英国瓜分。 [...

厉以宁:从九方面看中国当前经济形势

今年第三季度的经济形势是稳中有升,稳中向好 今年上半年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来了,但是到第三季度又长了起来,到了7.7%。7%~8%的增长率也是高速增长率。增长过快,资源和环境都难承受。就像骑自行车一样,自行车骑得快就稳,骑得慢就晃,还容易倒,太快,却容易翻车,何况在中国的目前条件下路况还不太好。所以我们保持7%~8%的增长率是符合实际的。 为什么当前应把结构调整放在首要位置 经济总量是重要的,但经济结构更重要。举一个例子,1840年鸦片战争的时候,中国的经济总量比英国大多了,但是GDP结构不一样,因为英国从1770年工业革命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时候,其工业革命已经进行了70年。英国的工业产品中,钢铁产量增长很快,生产不少的机器设备、蒸汽机,英国的棉布是机器纺织的棉布,英国的交通工具已经是火车和轮船了,而中国,尽管GDP总量大,但主要是农产品[-1.08% 资金 研报]和手工业品。中国出口的是手工纺织的棉布和瓷器、丝绸、茶叶、桐油、猪鬃等。而且中国当时在工业方面仍然停留在简陋的手工制造层面,有的产品手工很精致,但是技术水平无论从个人来看和整体来看都不行。还有一个重要资源是人力资源。中国人力资源总量比英国大多了,但是当时在英国,小学已普及了,中学大量建立,又新办了许多大学,每年都有大量的工程师、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经济金融专业人员毕业参加工作。中国人口虽多,但绝大多数农民、妇女是文盲。虽有少数读书人,但读的是四书五经,准备考科举,中国有几个人懂得近代科学技术?懂得经济管理和金融业务?所以,无论从GDP结构上看,还是从人力资源结构上看,都比英国差远了。由此可以看出:总量固然重要,结构更重要。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主要是调整结构,有些人说,为什么现在不来一个大规模的投资呢?通过投资把经济再拉上去。我想,首先,如果结构不改变,仍有可能出现严重产能过剩,甚至比这更严重的后果。其次,目前我国的内需仍然主要靠投资需求,而不是靠消费需求,因为在消费需求方面,目前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比如老百姓有后顾之忧,不敢消费,等等。但是有一条是重要的,我们要加大三个方面的投资:一是与技术创新有关的投资。二是要引入民营资本,要把准入门槛降低,让民间资本进来,并且做到公平竞争。三是加强基础设施投资,因为基础设施投资是为长远的发展作准备。等到投资跟消费共同拉动一段时间以后,我们才有可能转为以消费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 技术创新是提升中国经济增长质量的基本途径 当前西方国家技术创新集中体现在两个重要领域:一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这样技术就突破了。二是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特别是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这是新的变化,我们一定要跟上这个步伐,如果我们跟不上这个步伐,我们在国际竞争中迟早会落到后面去。制造业始终是重要的,现在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上没有响亮的品牌可以打出去。所以我们的制造业要加大力度发展,如果制造业不振兴,作为工业强国是没有希望的。在这里我们特别要强调民营企业在振兴制造业过程中是可以起到重要作用的。 国企改革和民企转型的结果将是双赢、共赢 国有资本体制和国有企业体制都要改革。重点是:国有资本配置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要成为市场主体。它分两个层次:高层次是国有资本配置体制改革,低层次是国有企业体制改革。 先谈高层次的国有资本改革。国资委不用直接管理具体的一个个企业,应该做好国有资本的优化配置,因为这是最重要的。20世纪30年代以前,人们谈效率主要谈的是生产效率,也就是投入产出的关系。有多少投入,就会有多少产出。同等投入条件下产出增多了,或者,同等产出条件下投入减少了,都是生产效率的提高。但是20世纪30年代以后,出现了第二种效率概念:资本配置效率。这是指:同等投入条件下,以A方式配置资源,有N产出,而以B方式配置资源,则有N+1产出,这就是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这个概念出来以后引起了经济学界的关注。从经济生活来看,至少可以见到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一定要重视资产的重组兼并,因为这是提高配置资源效率的有效方式,也就是说要促进资本市场发展,它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最好的场所。二是过去经常把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人事组织工作、宣传工作、筹资融资工作的人都看作非生产人员,理由是他们不在生产第一线,与生产效率变化没有直接的关系。自从资源配置效率概念出来之后,情况就改变了。这是因为,从事人事组织工作的人,致力于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人力资源优化配置以后效率就提高了。从事宣传工作的人,在从事调动每一个投入者的积极性的工作,人的积极性发挥了,效率也就上去了。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人,是把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更好地组合在一起。从事筹资融资工作的人,让资源得到重新配置,也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所以如果以后谁再认为他们是非生产人员,这就是停留在20世纪30年代以前的旧观点上,因为他们的工作都是在更好地配置资源。所以,今后国资委之下应该成立综合性的或者行业性的国有资本投资基金公司,它管资本的投入:哪一个部门短缺,就加大投资。哪一个部门产能过剩了,就撤出投资。总之,要把国有资本用到最有用的地方去,这就是高层次的资本配置体制改革。 再谈低层次的国有企业体制改革。现在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是股份有限公司,不少还是上市公司,有法人治理结构。一定要名副其实,让国有企业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经营主体,以法人治理结构和股东大会对其进行制约。只有这样,国企、民企才能谈到公平竞争和互助合作。 对民营企业来说,目前重在转型,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发展方式的转型,既要着重效率和产品质量,也要重视产量,要有品牌意识。二是营销方式的转型,即不仅重生产,而且重产前产后服务,这样,效率就上去了。三是管理体制的转型,家长制、家族制在初期是有作用的,但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企业规模的扩大,要把家族成员持有的股权和企业经营权分开。用人时,应当择优而不是择亲。只要能把企业带好,可以外聘经理人,也可以从内部培养、选拔出来,这就是现代企业管理体制。四是管理观念的转型,这也是很重要的。小业主思想是“肥水不落外人田”。但是,肥水就要落入外人田,因为只有企业做大了,最后才能共同发展。假如一个企业是某个家族辛辛苦苦发展起来的,不愿意改股份制,这就很难进一步发展了。要看得更远,只有把蛋糕做大了,得到的才更多。总之,民企在很多方面需要转型。所以说:小富靠勤奋,中富靠机遇,大富靠智慧,企业家应该有大智慧[0.74%...

中国城市新分级:成都杭州等居一线 玉溪等居五线

行政级别和GDP并不能恰当反映城市商业魅力和经济增长潜力,《第一财经周刊》用类似于PageRank的调查方式结合传统数据对400个中国城市定位排名,以成都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脱颖而出。 中國過一百萬人口的超過100個 2011年3月,瑞士人狄可为来到中国,上任雀巢大中华区总裁,肩负起为这家全球最大的食品公司扩大中国市场份额的任务。他陆陆续续在中国待过十多年,以他对中国的了解,履新之初他就知道,在中国他可以有很大的作为。 “瑞士只有700万人口,仅有北京的1/3,如果中国的人均销售额能达到瑞士的数值,那么中国市场的收益不言而喻。”在谈到中国市场的潜力时,他曾做过这样的对比,而他也曾经担任过雀巢瑞士总裁。 事实上,几乎每个跨国公司来到中国时都会惊讶于中国的城市数量之多以及人口规模之庞大。对他们的国家来说,可能超过百万人口已经是大都市,而在中国,能称得上“大都市”的城市的人口数似乎都要再加个零,中国百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就超过100个。如果拿具体城市来对比的话,法国首都巴黎有220多万市区人口,而这一人口规模大约相当于中国的地级市江苏无锡或者湖北襄樊;美国第二大城市洛杉矶有300多万市区人口,大约相当于中国中等人口规模的省会城市济南或者哈尔滨。 中国的城市人口规模是吸引大公司来到中国的原因之一 对它们来说,这些人口既意味着这里有数量无可比拟的消费者,也意味着这里有数量庞大的人才和劳动力。根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的报告,中国的城市化率在2011年达到了51.3%,这意味着中国的城市人口规模可以到达近7亿人。 但是当大公司想要为在中国城市的发展寻找更多的参考指标时却发现,它们难以找到一个针对数量如此之多的中国城市的现代意义上的分级和分类。在中国,当人们要定位一个城市或者划分城市等级时,首先考虑的会是它的行政级别,而这在很大程度上也跟中国城市的形成原因有关。台湾经济史学家赵冈研究认为,中国的城市的形成更多是基于行政驻地和军事驻点,政治和军事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但是,按照国际通行的理解,现代意义上的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产物,是资金、人才、货品、信息交流之地。英国着名城市经济学家K.J。巴顿就把城市定义为“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地区内的各种经济市场—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络系统”。 而在改革开放30多年之后,中国城市的发展事实上也正在冲破行政级别的枷锁,更加贴近现代意义上的由商业驱动的都市。这种突破意味着,依据工商业繁荣程度对城市进行分级已经成为可能,而且必要性也越来越迫切。 这是《第一财经周刊》2013年决定从公司和公司人角度对中国除传统一线城市之外的30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100个百强县共400个城市进行详尽调查的原因。 从3月份开始,《第一财经周刊》从《财富》500强企业和中国100强企业中抽取了285家大公司进行了走访调查,考察了它们在中国的区域布局和未来的战略重点区域,以及它们对中国城市未来成长性的认识; 与大公司密切相关,《第一财经周刊》还调查了银行、房地产、汽车、奢侈品、零售连锁、酒店、快时尚等多个领域的140个一线品牌在全国的城市分布,考察了它们进入的城市数量和开店的数量; 公司人方面,《第一财经周刊》则调查了来自北上广等传统一线城市的1000多名年轻公司人,考察他们在现工作地之外乐意去工作和落户的其它城市,我们认为,他们的意愿能够反映出这些城市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 此外,我们还搜集整理了400个城市的2012年GDP规模、2012年居民人均收入、《财富》500强企业落户的数量、211高校数量、国际航线的数量、外国使领馆的数量、机场吞吐量等,我们认为这些指标可以反映一个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居民消费能力、教育资源和经济活跃程度。 在这些一手数据的基础上,我们对400个城市进行了一线品牌进入密度、一线品牌进入数量、GDP、人均收入、211高校、《财富》全球500强进入数量、大公司重点战略城市排名、机场吞吐量、使领馆数量、国际航线数量共10项指标的单项排名。 其中,大公司重点战略城市是依据将具体某个城市列为重点战略城市的大公司数量进行排名; 一线品牌进入数量的排名只计算进入的品牌数量,不计算单个品牌的店铺数; 一线品牌进入密度是先将每个品牌在一个城市的店面数除以这个品牌在全国总店面数,然后再将140个品牌数据相加,得到一个城市的品牌密集度值,再按照此数据进行排序。 在这十个单项排名的基础上,我们又计算了每个城市的综合商业指数[-2.91%],具体计算方式为(一线品牌进入密度名次+一线品牌进入数量名次+GDP名次+年人均收入名次+211高校数量名次)×0.2+(大公司重点战略城市名次+机场吞吐量名次+外国领事馆数量名次+国际航线数量名次)×0.8=城市综合商业指数。之后,我们对400个城市的综合商业指数从低到高进行排名,指数越低则排名越高,最后得出了400个城市的综合商业指数排名。 基于这个排名,我们对400个城市进行了全新的分级。 其中“新一线”城市为成都、杭州、南京、武汉、天津、西安、重庆、青岛、沈阳、长沙、大连、厦门、无锡、福州、济南等15个,它们或为直辖市,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庞大的中产阶层人群,以及可观的政治资源;或为区域中心城市,对周边多个省份具有辐射能力,有雄厚的教育资源、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便利的交通;或为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的省会城市和沿海开放城市,有良好的经济基础、便利的交通和独特的城市魅力。这些城市理所当然也是各大公司的战略要地。 二线城市为浙江宁波、云南昆明、河南郑州、吉林长春、安徽合肥、黑龙江哈尔滨、江苏常州等36个城市,按照传统的方式来描述,它们多数都是中东部地区的省会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经济较发达的地级市。从现代的城市意义上讲,这些城市往往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商业活跃度相对较强,对大公司、大品牌和优秀人才有一定的吸引力,它们也正在或者即将成为未来几年大公司布局的重点。 三线城市为海南三亚、海口、浙江绍兴、内蒙古鄂尔多斯[-1.67%...

2013年12月13日星期五

中國20歲圍棋小將痛宰南韓棋王

圍棋3段、從未進入世界大賽決賽的大陸20歲小將唐韋星,在第18屆「三星杯世界圍棋大賽」決賽連贏兩盤,以2:0擊敗南韓圍棋9段李世石,勇奪3億韓元冠軍獎金並可直升9段。 相較之下,南韓2013年在世界圍棋大賽全軍覆沒,全年十餘個世界級比賽,竟然沒拿到一個冠軍盃,連南韓企業三星集團主辦的這個年底大賽,也輸給一個棋齡不到15年的大陸選手,韓媒檢討這是近18年來戰況最差的一年。 棋手紛求決賽棋譜 新華網報導,唐韋星在中國棋院2012年的排名,僅列大陸圍棋手28名,之前從未打入過任何一場世界大賽的決賽。而李世石不僅是三星杯上屆冠軍,生涯曾獲14個世界冠軍,等級積分排名南韓第一。 此賽事11日落幕,在國際棋界引起轟動,各地棋手紛紛索求決賽棋譜,這也讓南韓棋界頗為難堪。賽後李世石指出,唐韋星一定會成為世界上最頂尖的棋手。 唐韋星則表示,「第一個世界冠軍對棋手來說是一個突破,拿過以後感覺自信會強一些。」因為今年獲一個世界冠軍、兩次亞軍,他依大陸圍棋協會規則,直升圍棋9段。 克服恐韓 英雄出少年 大陸圍棋經歷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恐韓症」,然而2013年卻成為世界圍棋大賽的「大陸年」,LG杯、應氏杯、三星杯等世界圍棋六大賽事,大陸棋手歷史性地全攬冠軍盃,而且都是由1990年前後出生的年輕小將完成。 ...

2013年12月12日星期四

陸生頂尖表現「肯定作弊」? PISA專家:歐美像耍賴的輸家

PISA最新的結果報告日前出爐,上海學生在數學、閱讀和科學科目測試均居世界第一。這樣的成績超英趕美,表現亮眼,不過也引發不少正反評論交鋒,其中不乏認為「中國大陸學生靠作弊才能贏得好成績」的論調。對此,主辦單位出面表示,「西方國家人士批評中國學生在這項測試獲得的成功,『就像耍賴的輸家一樣』」。 PISA是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簡稱PISA)是由聯合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簡稱OECD)主辦的跨國學生(約15歲)素養調查,也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中等教育比較測試,其結果非常具有代表性。上海學生在最近的測試中居榜首,卻引發不少反彈聲浪。 有人質疑這項測試的學生取樣不具代表性,或者研究的方法出錯;甚至懷疑上海參加測試的學生,「沒有包括民工的孩子」。 對於這些暗指中國大陸方面有作弊之嫌的說法,OECD中的教育專家安德里亞斯施萊歇爾教授(Andreas Schleicher)反駁說,西方國家人士批評中國學生在這項測試獲得的成功就像耍賴的輸家一樣。(People in Western countries sceptical about the success of Chinese pupils in the international Pisa tests have been attacked as bad losers.) 他認為:「每當美洲或歐洲人奪得奧運金牌時,我們讚揚他們是英雄;但是當中國人獲獎時,第一個本能反應是他們一定服用禁藥。」他強烈反擊外界指稱東亞地區的教育制度成功...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

 
Design by Free WordPress Themes |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 Premium Blogger Themes | Affiliate Network Revi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