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23日星期三

抱得美人歸 新郎抱得太沉重

娶一個媳婦花多少錢?男方給女方的彩禮成為婚慶支出大頭,動輒數萬、甚至上百萬的彩禮成為新郎官們“甜蜜的負擔”。 新京報調查50對新人,四成認為結婚壓力過大,已是人生中“不能承受之重”。據新京報對來自北京、河南、上海、廣西、浙江、福建等地50對剛結婚的新郎及其親屬調查,在收到的46份有效問卷數據中顯示,89.1%的人在新婚時均為女方送了彩禮,未送彩禮的只占一成。 彩禮禮金數額反差巨大,低的有送6000元的,高的則達數十萬甚至二百萬。46.3%的受訪者所付彩禮為5萬元(含5萬元)以下,5萬元至10萬元(含10萬元)的占31.7%,20萬元以上的占9.8%。 有些男方家屬為給女方送一份適合心意的彩禮甚至借債。在北京天通苑居住的韓先生稱,他與妻子結婚時,家裡已經借債,為付婚房的首付款,家裡花了100多萬,並向親友借了20萬,向女方送彩禮時,又借了6萬給女方。但韓先生的妻子曾女士稱,雖然拿到了6萬彩禮錢,但很快回饋給男方,“加上房子裝修,購買家具電器等,以及買車,家裡反而又倒貼了17萬元。” 還有的新郎因為彩禮過少,險些被退婚。在河南鄭州工作的張宇家在許昌農村,與妻子結婚時,按照地方風俗,兩家商定送女方1萬1元錢作為禮金。“萬裡挑一嘛,這在農村已經是最少的了。”張宇稱,因為禮金問題,他們一家曾與女方家庭多次交涉,“女方一開口就是6萬,我家裡窮,哪拿得出來……”。 張宇家的“小氣”惹得丈母娘很不高興,“要不是我和妻子感情深,這婚因為彩禮過少,說不定就結不成了。” 女方收彩禮 七成用於陪嫁 調查中,78%的受訪者認為男方必須給女方彩禮錢。湖北武漢做媒體工作的何先生稱,送彩禮錢是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傳統,不給完全說不過去。江蘇徐州的李先生稱,送彩禮也可省去很多麻煩,“如果萬一沒有送彩禮導致女方家庭不開心,那麼對誰都不是好事。” 收到彩禮後,女方怎麼花?數據顯示,75.7%的人會作為陪嫁,成為組建新家庭的共同財產。19.5%的人會將彩禮留給父母,例如,浙江紹興的蔡女士就將8萬元彩禮交予父母管理,“父母說暫時幫我保管這8萬元彩禮,萬一發生意外,比如離婚了,我還有一筆錢來應急。” 結婚成本高...

2013年10月22日星期二

重庆出发探寻渝新欧国际铁路走势 古老"丝路"的新商机

推动重庆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探寻古老“丝路”的全新商机。昨日,“感知中国·穿越新丝路——渝新欧国际铁路媒体特别行动”正式启动。来自中央媒体和重庆媒体的30多人组成的联合采访车队,将在未来45天时间里,驾车行驶1.5万公里,从中国直到德国。 即日起,本报推出“感知中国·穿越新丝路——渝新欧国际铁路媒体特别行动”专栏。带您随本报记者一道,见证穿越欧亚大陆的壮举,寻找铁路沿线各国与重庆乃至全中国之间的新商机。 交流与互动,贯穿人类全部历史。 2200年前,大汉文明使者张骞和他的驼队,满载着丝绸、陶瓷,开始了第一次西域之旅,由此开辟了中西文化交流和经贸往来的丝绸之路。 在社会化大生产全球配置资源、重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之际,一群“现代张骞”再度扛起中西文化和经济交流的大旗,沿着新的丝绸之路——渝新欧国际铁路线,从重庆一路向西,撒播友好,寻找全新商机。 昨日,由国务院新闻办与重庆市政府联合主办的“感知中国·穿越新丝路——渝新欧国际铁路媒体特别行动”正式启程。记者们将横跨6个国家,向世界展示开放重庆的蓬勃生机。 新丝路 助力民族复兴“中国梦” 5月中旬,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把出访的首站选在了瑞士、德国等欧亚四国。 欧盟知名智库——欧洲之友的学者沙达·伊斯拉姆认为,此举表明欧洲之于中国的重要地位。 奠定其重要性的基石,是中欧日益紧密的经贸关系。2004年,欧盟取代日本,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并且一直持续至今。2012年7月,中国取代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 欧盟商会和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联合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3/4的受访企业将中国视作其全球排名前三的投资目的地之一;63%的受访企业计划在中国进行新的投资;3/4的企业计划在未来两年内雇佣更多中国员工…...

中國式「候鳥養老」

【新華社】 沿著形似雄雞的中國版圖「雞頭」到「雞腳」畫一條線,直線距離超過4000公里。每年的10月中下旬,「雞頭」的黑龍江已經開始進入初冬,而「雞腳」的海南還是烈日炎炎。 此時也是東北地區的老人們組團開赴海南的時候。肇始於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這項遷徙,如今預計可以達到數十萬人的規模,他們被稱作「候鳥老人」,大多數人會在來年的4、5月份返回東北。 根據黑龍江哈爾濱市老年基金會的一項調研顯示,東北老年人在三亞的規模佔到整個外地老年人的80%以上,估計人數有88萬,而哈爾濱市的老人能佔到其中的70%。 雖然從哈爾濱到三亞的飛機最快也要4個半小時,到海口的火車更是要穿越東三省經京九鐵路橫跨瓊州海峽蹣跚65個小時,但時空上的限制顯然無法阻擋「候鳥們」逃離嚴寒奔向溫暖的熱情。 王鵬是哈爾濱到海南海口火車班組的列車長。據他介紹,「十一」長假之後,車上的老人開始多起來,尤其是軟臥席次,70%是65歲以上老人。 哈爾濱居民張鳳梅今年74歲了,身為一名退休醫生的她一直比較注意養生。8003年,兒子到三亞旅遊偶然發現南國的溫暖舒適與北國冰封完全不一樣,於是動員張大媽到海南「貓冬」。 中國提倡「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託,機構養老為支撐」的國家養老體系標準。業內人士表示,「候鳥式」養老是一種有益的補充模式。隨著老齡化的日漸逼近,老人們的這種生活方式有助於形成積極主動的養老觀念。 來自黑龍江伊春的陳玉霞老人和老伴兒今年是第一次去海南過冬,但此前他們就已經多次在冬天到南方旅遊了,今年因為擔心老伴兒的腦血栓病情受不了東北的嚴寒,所以下決心到海口租房。 東北老人異地養老規模的逐漸擴大已經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哈爾濱市老年基金會還在海南省三亞市設立了辦事處,幫助老人解...

2013年10月17日星期四

全球近3000萬人淪為奴隸

慈善組織「走向自由基金會」今日公布「全球奴隸現象」報告。報告指出,全世界有將近3000萬人淪為奴隸,很多男性、女性、小孩遭幫派走私販賣,淪為性工具或做無需技能的勞力工作。西非茅利塔尼亞是奴隸現象最嚴重的國家,再來是位於加勒比海的海地。 「全球奴隸現象」列出162個國家並且依現象嚴重程度、奴隸人數、政府遏止政策排名。報告定義現代各種奴役迫害他人的行為,包括強迫勞動、人口販賣、強迫婚姻、徵募與使用童兵。 報告指出,全球奴隸人口有2980萬人,而僅10個國家的奴隸人口就占總數76%,10國名單如下:印度、中國、巴基斯坦、奈及利亞、衣索匹亞、俄國、泰國、剛果民主共和國、緬甸、孟加拉。 西非國家茅利塔尼亞的奴隸現象最嚴重,奴隸占全國人口比例為全球最高,而且很多人的奴隸身分都是代代相傳。這個國家總人口只有380萬人,奴隸占14萬到16萬人。該基金會彙整各國政府與非營利組織報告與估計數據,做成這份報告。 加勒比海島國海地名列第二,每10位兒童就有一位淪為童工受到剝削。巴基斯坦列第三,被強迫奴役的人數超過180萬人。再來是印度,童工與強迫婚姻是常見現象。 澳洲礦業大亨佛瑞斯特去年創立此基金會,政界知名人物包括美國前國務卿喜萊莉、英國前首相布萊爾、微軟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都對這份報告表示肯定。 喜萊莉透過聲明指出,雖然報告未臻完善,但是是一個起點。喜萊莉說,「我呼籲全球領袖重視這份報告並做為行動依據,持續致力於打擊奴隸的工作任務...

2013年10月15日星期二

逆向的中國式孝道

那天看到一個小學六年級的女生,身高大概162公分,個子長得比她的奶奶還高出一個頭,卻讓瘦弱的老奶奶幫她背書包,小女生則跟在奶奶後面 邊走邊把玩手機,這一幕,讓走在其後的我很驚訝,甚至連女兒都覺得不可思議,且自從那天之後,我們仍時常看到那對祖孫相同的一幕,不斷重複上演。 每天到學校接女兒放學時,看到其他家長一見到孩子,總是立馬接過小孩的書包,往自己身上一背。雖然這是一件很小的事,但見微知著,由此也可以看出目前中國大陸一般的家庭教育方式。 前 陣子我上天橋時,前面是一位爬得很慢的老太太,因為她手上抱著一個一歲多的嬰兒,有些氣喘吁吁,後來我才發現她的女兒(或是媳婦),也就是嬰兒的媽媽,在 天橋上面等著,表情有些不耐,我頓時被震到了,那個外表看起來健壯如牛的年輕媽媽,竟眼睜睜地看著老太太抱著她的胖兒子爬樓梯,寧可站著乾等也不願意伸出 手接過她兒子! 80後的年輕夫妻是一胎化的產物,因此從小集寵愛於一身,嬌慣成人後,即使為人父母,仍不改其一身嬌氣,而從苦日子一路走來的爺爺奶奶們,依舊是無怨無悔,繼續伺候孫子。 隔代教養難免過於溺愛,因此,我在學校門口常看到孫子對著他的爺爺大吼大叫,看在我這個外人眼裡,都忍不住想教育一下那樣的孩子,但我似乎沒有立場可以代為管教,如果家長沒教育好他們孩子,最終仍得自己承受後果。 在中國大陸,絕大多數的父母還是會把自己的所有給子女,希望小孩可以生活無虞,但給了豐厚的物質資源,卻沒教他們感恩,甚至還要父母包辦教養他們的下一代,從苦日子走過來的第一代,辛苦拉拔出不知感恩的第二代,而被過度溺愛的第三代,似乎更難理解感恩或孝順為何物了! 在 大陸生活這些年,我漸漸發現當代中國式孝道是逆向發展的,是父母孝順子女,是祖父輩順從孫子輩,這現象的普遍程度,已把我這類具備傳統孝道思維的人,歸類 為少數族類。在口號標語林立的中國大陸,我卻很少看到在弘揚孝道精神的標...

2013年10月10日星期四

霾霾害6億人 將設空汙監測網 - 陸人才投奔美

中國疾控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副所長徐東群近日指出,今年中國將持續出現大規模霧霾天氣,汙染範圍涵蓋中國四分之一國土,影響人口高達6億,受到中國民眾高度關注。北京當局將於五年內建立空汙監測網,作為制定預防和保障民眾健康措施的依據。 北京青年報報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環境與健康相關產品安全所日前舉行「空氣汙染(霧霾)人群健康影響監測培訓會」,包括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河北、山東等疾控中心共70多人與會,徐東群在會上作上述表示。 報導稱,針對霧霾及其對民眾健康的影響問題,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將在三至五年之內,建立覆蓋全中國的空氣汙染(霧霾)健康影響監測網路,掌握空氣汙染暴露水準及民眾健康影響變化趨勢,作為採取針對性預防措施提供依據。 中國疾控中心表示,今年已開展的空氣汙染(霧霾)特徵汙染物及人群健康影響監測,掌握不同地區PM2.5(細懸浮顆粒)汙染特徵及成分差異,瞭解不同地區空氣汙染健康影響狀況。 好待遇不敵 霧霾 陸人才投奔美  大陸提出千人計畫向全世界優秀科學家招手,儘管所提研究經費與設備充裕,然也面臨職位薪資等待遇不若海外原工作單位,以及住房與子女教育難解決等「硬障礙」,現更更多了空氣汙染等「軟門檻」,一名原擬投效中國科學院的海外人才,因北京霧霾決定改去美國。 中國頂尖科研人才流失嚴重,中國青年報報導,儘管現大陸留學人員回流率總體呈上升趨勢,但獲得博士學位又具備研究經驗的高層次人才回流率、仍處較低水準,特別是科學和工程領域人才的海外滯留率高達八成七。 受惠「百人計畫」回大陸服務的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員王秀傑指出,十年前大陸科研經費、條件確實與國外有較大差距,但近年來因科研投入成長幅度大,科研經費支援、儀器設備等硬體條件,已和國外一些中等水準的科研機構不相上下。 但好硬體不代表能吸引優秀人才,王秀傑表示,想回大陸工作的人...

陸房市M型化 小城市恐現鬼城

大陸房市持續火紅,傳統旺季的「金九」成定局,「銀十」的開局也很火爆,不少大城市呈現價量齊揚格局。不過,日前在一場房地產論壇中,多位業者和專家點出大陸房市的M型趨勢,1、2線城市房價5年內還會漲,但3、4線城市將現鬼城,呼籲購屋族要謹慎出手。 《深圳特區報》報導,「2013全球華商地產論壇」6日在成都舉行,產官學齊聚,探討大陸房產後市議題,與會人士普遍認為,大陸房市「好的愈好、差的愈差」的M型趨勢確立。 抑制投機政策不改 大陸上半年1線城市房價均大幅飆升,官方調控失靈的質疑聲四起外,也導致地產商重新審視市場。論壇中,不少房產公司公開宣布,徹底放棄3、4線城市,重新回歸1、2線城市獵地。 綠地集團總經理孫志文表示,今年以來,該公司拿出800億元人民幣買地,全數投入1、2線城市,3、4線城市則不予考慮。 上海財經大學不動產研究所所長王洪衛也說,目前房地產市場分化愈來愈明顯,愈來愈多的人向1、2線城市集中。 王洪衛舉例,北京市常住人口達2000萬,每戶平均擁有房屋不到0.8間,而且人口還在繼續湧入。 他據此判斷,1、2線城市房價5年內還會續漲,即使限購,還是會有剛需(自住型需求)湧現推波房價。 對未來房地產市場的總體發展趨勢,高策機構董事長陶紅兵指出,1線中心城市沒風險,2、3線城市局部有風險,4線城市普遍風險很大。 另對大陸官方後續房市調控的預期,官方智庫表示,後續仍會朝抑制投機需求的方向走,不會有所鬆動。 或加大扶持首次購房 大陸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指出,往後,無論是稅收、金融調控,還是行政調控,都不會鼓勵投資型需求;不過,官方可能會對1、2線城市首次購房的剛需加大扶持力度,以化解「買不起」的民怨。 至於外傳18屆3中全會後,行政限購手段將退出市場,秦虹認為,取消限購必須要有如房產稅等替代政策,否則很難鬆...

2013年10月9日星期三

橫琴不讓滬專美 獲列準自貿區 -- 主打7大服務產業

不讓上海自貿區專美於前,廣東省珠海市橫琴新區,獲大陸國務院批覆成為首個「準自貿區」,珠海橫琴新區管理委員會主任牛敬強調,有別於上海自貿區以金融改革開放重頭戲,橫琴將在產業開放更豐富,主打7大高端服務產業,為粵港澳區域合作搭建平台,最快今年底即可封關運作。 特區中的特區 據《阿思達克》財經新聞報導,廣東省正積極籌畫集橫琴新區、南沙、前海於一體的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區。其中,橫琴在粵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區中,定位為改革開放先行區的角色,將主打商務服務、金融服務、休閒旅遊、文化創意、中醫保健科技研發和高新技術等7大高端服務業。牛敬指出,橫琴獲批「準自貿區」,意即是「特區中的特區」。 據國際在線報導,橫琴新區發展7大高端服務業,全島率先實施「一線放寬、二線管住、人貨分離、分類管理」的分線管理模式,正是一項「準自貿區」的政策方向設計。 在金融方面,橫琴新區內金融機構可開辦外幣離岸業務,區內企業可以辦理跨境人民幣結算,可以籌建或引進信託機構,發行多幣種的產業投資基金,可以開展多幣種的土地信託基金試點。 橫琴新區還被列為資本項下可兌換的先行實驗區。目前,中國銀聯標準多幣種卡在橫琴首發,持卡的大陸居民可在港澳地區及境外直接使用港幣、澳門幣、美元等外幣帳戶結算。 交通建設趕工 牛敬指出,橫琴口岸及綜合交通樞紐過渡期設施建設,預計2014年6月底完工。包括對澳立體交通網絡,將與珠澳輕軌無縫對接;港珠澳大橋延長線已動工建設;另外,橫琴大橋二線通道專案出入島綜合樓、環島電子監控和電子聯網專案等,預計年底前建成,即可封關運作。 牛敬稱,橫琴將借鑑上海自貿區總體方案,在基礎上更創新。初步比較,橫琴與上海自貿區吻合度達8成。「相仿處在於都涉及監管方式、金融創新、政策優惠的內容」,但他強調...

中國畸形造鎮的問題

中國大陸為了完成自身經濟與社會轉型,近年來努力推行城鎮化建設,但落實到了地方上卻因為缺乏正確的認識,反而使得政府與開發商聯手炒作城鎮化概念,不僅引發出種種亂象,也讓地方陷入熱中造大城、三四線城市泡沫激增、盲目建設帶來的債務黑洞等問題。 經濟參考網報導,城鎮化在過去30多年的為促進中國大陸經濟增長功不可沒。如今在習李上任後,它又進入「進階版」,除了是全球人口規模最大的人口遷徙,還背負著讓部分農民真正變為市民、帶動大陸經濟進一步升級的重要使命。 特別是當前大陸大城市的經濟規模明顯低於世界水準,導致了像上海、北京這樣全大陸最大的城市,所產出的國民財富比重遠遠低於世界其他大城市的水準,像東京的GDP占日本全國的18.6%,而北京的GDP僅占大陸的2.5%。 重物輕人舊思維 然而,相對於大陸中央強調新型城鎮化要以「人的城鎮化」為核心,不少地方政府仍舊陷入「重物輕人」的舊思維。一些專家認為,大陸的城市規劃缺乏想像力和品味,動輒想成為「東方小巴黎」、「中國威尼斯」,沒有一點自己的特色。 此外,很多地方借著城鎮化的名義「圈地造城」,急於求成地改變城市面貌,結果演變成單純的爭專案、上工程,一些房地產開發商也大舉湧入中小城市占地,由此造成的地方債務風險和中小城市房地產泡沫問題令人擔憂。 例如,大陸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課題組近期對12個省區的調查顯示,12個省會城市規劃建設55個新城新區,平均一個城市要建4.6個;144個地級城市規劃建設200個新城新區,平均每個地級市1.5個。 報導稱,根據大陸學者調研發現,當前的城市規劃發展中有大問題突出。一是定位過高。大型城市規劃建設國際大都市、國家中心城市;省會城市提出建設國際化城市,大區域中心城市;一些中型城市也提出建設省...

北京的難題獨一無二

北京因為堵車而榮登「首堵」寶座,又因為毒霧再榮獲「首毒」桂冠。奇怪的是,正是在北京開始深陷車災、霧災的這幾年,北京的私家車繼續暴增,北京的房價持續瘋漲。 不宜居卻湧入人潮 據最新的估算,儘管實行了嚴格的指標政策控制,到今年年底北京機動車總量仍將達到544萬輛,正以衝刺的速度逼近600萬輛的「紅線」。北京房地產逆勢衝刺的速度更快,今年前8個月,新建住宅總成交額已經達到了1620億元,突破了歷史最高的2009年,同比上漲9.4%,預計全年成交額達到2700億元,也將突破歷史紀錄。 「中國經濟學」再出新題目:為什麼一個城市的吸引力會與其擁擠程度成正比,而與其宜居程度基本無關,並不受居住條件惡化的影響? 北京市政府一直在努力,為了緩解交通的壓力,PM2.5壓力,垃圾的壓力,供水供電、外來人口等等的壓力,北京市投入巨大,也成效顯著。但現實是,「改善」越來越像是「救災」,「規畫」越來越像是「搶險」,城市建設的速度永遠趕不上居民膨脹的速度。北京同時還一直在進行適合於首都地位的「經濟結構轉型」,結果是,更多的人湧向北京,居民規模更加膨脹:新的「知識經濟」吸引全國的青年學子湧向北京中關村,新的「總部經濟」吸引全國的大中企業將總部從外省遷到北京近郊,新的「文化經濟」吸引全國的三教九流聚攏在北京各個角落。 在中國,政治中心與經濟中心的結合,就是一個魔力四射的政經綜合體,政府的官員們坐鎮北京,「總部」的老闆們雲集北京,無論他們之間聯繫還是不聯繫,他們就是一個緊密層,一個權貴圈,一個凌駕於全國所有城市之上的金字塔塔頂。北京市的規畫者們心裡明白,北京獨一無二的特殊性正在這裡。承載著金字塔塔頂的北京,必然地成為集所有全國性中心於一身的超級中心。 北京就像旋轉的磁石一樣吸引著幾乎所有人,從月薪2000元的打工妹,到市值上百億的500強,人人都希望盡快躋身在這個中心當中,以實現各自跳躍發展的...

Twitter Delicious Facebook Digg Stumbleupon Favorites More

 
Design by Free WordPress Themes | Bloggerized by Lasantha - Premium Blogger Themes | Affiliate Network Reviews